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零二章 战事起(二)(3/12)

下,驻扎了二十馀日也没有成果,唯有撤去军马。

这个时候,文聘才和之前敢来犒赏的治书侍御史荀禹一起,追击了一次江东大军,大破吴军而还。增邑五百户,并前共计千九百户!

(关于这场战事,《魏略》有另一番记载:孙权亲自带领数万军来到江夏。当时正值大雨,江夏城栅多已崩坏,人民均分散在田野之间,不及回城补治防御工程。

文聘得知孙权来到,初时不知怎办,后来想到现在的情况只有隐潜默守才可以令孙权因怀疑而却步。于是文聘敕令城中人全躲将起来,不可让孙权察见,自己则卧于府中不起。

孙权见此果然生疑,并向他的部将说:“北方认为此人是忠臣,所以以此郡委托给他,如今我军大至而他却潜默不动,这种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密图的话,那就必然是有外救来援。”于是不敢进攻而退去。

这也就是空城计的原点了,但是这个却是和《三国志》记载的并不一样。

《三国志》: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馀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九百户。

《魏略》曰: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不过虽然有所出入,但是却可以见到文聘的将略。文聘面对孙吴大军,同样是以寡敌众的局面,但与张辽不同的是,张辽以制险击奇之略,折敌锋锐以安军心;而文聘却采取疑兵之计,韬晦惑敌以懈其战意。

在这种凶危的情况下,采用文聘的疑兵之计是比较安全的;张辽“折锐之策”却非干冒奇险不可,所以后者的成就比前者为高,名声也响得多了。但从军事意义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到文聘的为人是很严谨持重的。

而在孙权攻江夏时,朝廷知道文聘正在坚壁拒守。群臣商议欲发兵前往江夏相救,魏明帝曹叡便说:“孙权向习水战,之所以敢于下船陆攻,是想趁我方不备掩进而已。如今他的军队已经与文聘相持,现在攻守之势差以倍数,孙权最后必不敢久留。”此言除了说明曹叡见事之明外,亦可见曹家是如何的信任文聘。)

之后,曹叡再次曹叡封皇子曹冏为清河王,然后江东在江夏吃的亏,想要再次在襄阳找回来!

在他儿子成为清河王的时候,几乎同时,东吴将军诸葛瑾、张霸等又率部进犯襄阳。

江东吴国的黄武五年,孙权得知亚了他好多年的曹丕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的文聘。

幸亏最后曹叡不傻,直接将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指挥魏军大破吴军,斩张霸。征东大将军曹休也在寻阳击败了其他东吴军队,吴将审德屯驻皖城,曹休将其击破,斩杀了审德,收降了吴将韩综、翟丹等人,这才保住了曹魏南疆的脸面。

(《晋书·宣帝纪》: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及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余。迁骠骑将军。)

当然,在江东吴国的十二月,诸葛瑾,也就是开始了升官发财,成为了吴国的骠骑将军。

(在这里,不得不说,这就是江东要翻脸的前奏了,这一段在《三国志》上面的记载也是十分明确的。

《三国志》记载:权别咨瑾曰:“近得伯言表,以为曹丕已死,毒乱之民,当望旌瓦解,而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