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一章 论才 续(3/4)

做得好,谁还管你是不是真的有能力?自隋唐兴科举以来,高中一甲之人,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可真正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的,却又有几人?

朱友建看着众人,继续说道:“太公吕望、留侯张良、武侯孔明皆是能兴邦立国,有匡扶宇宙,经天纬地之才,可若论锦绣文章、心生急智,则不如曹子建也;再论诗词画赋,则不如李白杜甫。在朕看来,夫大才者,守正恶邪,有见有识,泽及当时,名流后世,如吕望、孔明者也;次之者,上能败曹百万于赤壁,下不察联蜀抗曹之玄机,属有见无识之才,似周公谨是也;无才者,一味雕辞凿句,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虽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却实无一策,李杜之流也!”

这段话就有些飘飘然了,人家姜子牙诸葛亮那都是名传千古的人物,怎么夸都不过分。你朱友建作为皇帝,去吹捧一下倒也无可厚非。可你说人家周瑜李白杜甫,这就有些过分了。人家再怎么样,那也是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说不定到了后世,人家的名声可要比你还大。现在你就这么随意开炮,真不怕到了地下人家几个揪着你一顿乱揍么?

不过这货似乎完全不以为然,在众人有些痴呆的目光中继续喷着唾沫星子:“朕要的便是大才者!像不通事务,不懂变化的正直大臣就只能做个御史,做个言官。能入内阁,掌六部的,就非得德才兼备,心胸开阔!朕以为现如今不管是遴选官员,还是科举取士,都不能是只知道读四书五经,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凡事躬亲,才能知其所以然。”

内阁众人这时候看着朱友建那张刚毅的脸盘,听着那果断的语气,再回想一下先前的几位帝王。大家这时候才真正发现:这个年轻的君主有着跟他年龄不符的成熟,完全不似一位只有十八岁的少年。袁可立甚至觉得,自己看似是跟皇上接触最早,了解皇上最多的人,可是这会儿反而好像又是重新认识了一次似的?莫不是真的天佑我大明,终于给了百姓们一个明君吗?

朱友建可没有管他们心里这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是又说道:“朕原本是打算着要恢复各地的县学。但先生们也都知道,自从朕即位这一年以来,国库一直是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即使是想有什么新的举措,也总得先考虑国库有没有钱的问题。所以这件事也只能等待来年再说了,希望明年国库能有些许结余,让朕得以推行一部分新政吧。”

明年会是个什么样子,现在谁也说不好。不过朱友建觉得,即便明年不会比今年好,但也绝对不会更差,毕竟算一算,自己已经出了这么多招,明年好歹是总要有些效果了吧?不然自己还真不如找根绳子,去煤山那棵歪脖子树上吊死了。

就在众人沉思之际,朱友建又道:“但无论县学何时能够恢复,朕以为这科考的内容是有必要改进一下了,以后乡试卷子的内容,需得有所增加。在作文章同时,得加入其它如渔林稼穑,经济治世之道。这些东西可以随秀才们的想法,尽管答便是,不需他们全部都会,有一技有用之长便可。朝廷各取其才,只要文章能够过得去,朕就可以用他们。朕不希望我大明朝的官员都是一群只会死读书的呆子。”

作为内阁首辅的韩爌闻言,面露难色:“皇上,臣以为这样做,虽是有利于学子熟悉世务,为官之后亦能造福一方。但若无统一的书文,即使学政是一大才,恐也难以为准绳。”

朱友建微微一笑:“呵呵,这又有何难?朕以为可向百姓学便是。夫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又曾曰‘不耻下问’。要学习这些,又何必单单拘泥于书本?不过朕为方便与公平,工部尚书徐光启曾编写了一本《农政全书》。朕也已经命别院的宋应星等人,在加紧编纂一本包罗各个方面的《天工开物》,就以这两本书暂时作为参考吧。等以后时间充裕,国库又有钱了,再修一本如成祖时的《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