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一章 论才 续(1/4)

(感谢大大的两次打赏!)

听到皇上这么说,众人自然是不会有什么意见的。毕竟要是和以前比起来,这次殿试之后授官的时间,已经推迟了好久了。甚至可以说,若是朱友建再不提这件事,说不得大家就要联名上奏一把,请求皇上尽快把这件事提上日程,给落实掉,为这些进士们授官。

当然了,虽说以前进士们的外放,确实没有跟皇上这次搞的一样,再让去给进士们考一回试的,这么一说听都没听过。不过现在皇上既然提出来了,真说起来,仔细想想这也确实不算是什么过分的要求,大家也都能够接受。

况且这些进士们又都在国子监“进修”了这么久,还时不时的会到各部去“观政”。想来只要是认真去听去看的,总要有所收获的。因此对他们进行考试,也算是一次摸底,看看他们这段时间到底学到了些什么,有没有在中榜之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故而大家也犯不着再去为了反对而反对,这件事答应下来就是。

见众人对此都没有意见,朱友建顿时一颗心就放回了肚里,原本还准备好的劝说词自然也就成了摆设,都用不上了。不过这样也好,不光省得再去费口舌之争,也能逐渐培养朱友建与内阁大臣们之间的默契。大家说不定以后在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就能心照不宣的去做了。

环视了一圈之后,朱友建才接着道:“诸位先生,外放出去的这些人,是要为一方百姓的父母官,替朕、替大明造福治下的这些子民的。故而选出来的人,必须是能够担当重任,一心为百姓着想的。”

略微顿了一顿,朱友建继续沉声说道:“朕不希望选出来的外放之人是一个只是想着光宗耀祖或者一心只知道钻营之辈。这样的人,于国于民都没什么好处。即便是个人才,也不会把自己的才智用在治国理政之上。不知道先生们是否听过一句话,是朕在继位前,有次外出,偶尔听百姓谈起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此言一出,众人心中不禁都猛地打了一个激突。在场的众人,即便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可谁又敢说自己没有听说过这句话呢?现在皇上把这层皮给揭破了,即使没有这么做,但作为内阁中的一员,他们的脸上还是有些挂不住的。

“诸位先生,一任知府,干上三年,就能捞到十万两白银!这是一笔多么大的数字啊!触目惊心,朕当时听到之后,完全都不敢相信。试想若是我大明的知府们皆是如此,那大明要是还不灭亡,那才真是没天理了!”说到此处,朱友建的语气不禁加重了几分。

“臣等惶恐!还请皇上暂熄雷霆之怒。”众人再一次纷纷弯腰躬身。

朱友建其实也知道,自己说的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再怎么不济,大明这数百州府,总是还会出现几个清正廉明的官员的。

“朕也知道,我大明各级官员的俸禄,自太祖开国后,定下章程以来,就没怎么涨过。太祖当年定下的数字,放在今日,也确实有些低了,甚至让不少官员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可我们也要看到,如今国难当头,不少百姓承受着高昂的赋税,甚至于衣食无着。诸位先生,与这些连自己温饱都无法解决的百姓们相比,我们不是要强多了?”

跟着不待众人回答,朱友建又继续说道:“朕也不是那种不通情达理的人,官员们的俸禄微薄,难以养家,朕也不是不知道。可如今国家正直多事之秋,各方面的开支都很大。户部每次都能为了几万两的银子跟朕磨半天的嘴皮子。”说到这里,被叫来旁听的户部尚书郭允厚的脸色倒是毫无一点变化。

“大家不容易,朕也不容易,朝廷不容易,可整个大明更不容易啊!诸位先生,国事如此艰辛,我们更应体恤民力,抚慰百姓,共度时艰。朕向大家保证,等灾情过去,辽东局势稳定,朕必定会给官员们涨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