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接收粮食(2/2)

的出了公司的预期。但是因为粮食实在太多,必须尽快入库,而公司还没有在大明建立起完善的粮食储备系统,只能暂时利用大明各地的官仓、军仓进行储存。

尤其是淮安、徐州、德州、临清四地,因为水路畅达,漕粮往往先集中于这四个地方,然后漕运北京。淮安、徐州、德州、临清作为明朝征收贡粮设于运河沿途的四个转运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后人誉为“明代四大漕运粮仓”。

临清守备区接到战区电报以后,几个负责人心里都暗自庆幸他们成立劳服支队太是时候了。如果组建劳服支队,光是在城内临时雇佣脚夫车夫,就得耗费不少的时间。

据《明史》记载:“宣德中增造临清仓,容三百万石”。砖城里的临清仓始建于宣德四年,当时全国的漕粮定额为四百万石,而临清粮仓所存储的粮食占了四分之三。

临清仓由三个粮仓组成,分别是广积仓、临清仓和常盈仓。粮仓位于砖城西北角,占据整个城市的四分之一。这些粮食主要有谷类、大米和麦子,临清粮仓明朝宣德至永乐年间,粮仓达到鼎盛,时称“天下第一仓”。

如此规模的粮仓想要整理好,并尽可能多的腾出更多的位置,接收大批粮食。其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绝对不是一个小数。

而且临清守备区兵力有限,临时雇佣大批脚夫、车夫,组织他们干活,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如果组织不力,这帮车夫轿夫趁着混乱,都能把一车车粮食偷运到出去。

好在临清守备区的劳服支队已经整训完毕,随时可以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别看劳服公司只有数千员工,但是经过十几天的整训,战斗力绝对不低,起码比得上数倍临时雇佣的民工。

但是整理粮仓也需要大批的马车,好在临清州的码头的车夫大都是本地人。临清守备区找来一帮当地的小吏,四下一招呼就将城内的车夫动员了起来。

这帮车夫虽然都是本地的编户,可这几天没了营生,日子也不好过。这几天大批劳服公司的劳工在城内打扫卫生,一些与劳工们熟识的车夫当然会趁机上前打探。

(。)8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