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六十三尔虞我诈(下)(2/3)

剩下不到三十位大臣留在处面。好在史弥远也没有来强迫他们,只是命人把他们看好,不许走掉。

看着到底还是来了七八十位大臣,把本不算大的政事堂挤得满满当当,虽然不是在正式的金殿上,但到底是迎受了众官员的朝拜,听着他们对自已三呼万岁,赵竑也舒心了不少,只觉得多年的愿望,终于快耍实现了。

※※支持原创※《宋翔》首发于17k网※支持正版※※赵竑的登基仪式结束之后,但还是不能放官员们离开,全部都软禁在政事堂里。宗天玄和史弥远等人立刻又开始着手布置继续攻打皇宫的事情。

这时城外的援军也以经到了,叛军的兵力基本恢复到发动政变之前的人数。不过这时皇城的守卫防御也加强了不少,想要攻进皇城,恐怕也不容易。而且现在自己手中的全部力量都以经用出来了,如果再受到一次那样的损失,可就没法再弥补了。

如果继续这样困着皇城也不是办法,一来史弥远也知道,皇城里储备了一定的粮食,短期內未必困得死赵忱。而且自己这一边同样也拖不起,二来李显忠就驻兵在城外,似乎听到了一些声,今天以经两次派人来询,虽然都被挡了回去,沒放他们进城,但这也不是办法,如果李显忠马上举兵来进攻建康怎么办,现在叛军这五六千人连建康的城墙都站不满。

而更重要的一点,按日子计算,杨炎马上就要到建康了,而杨炎的家属却没有抓到,到时候怎样制住杨炎呢?万一让杨炎和李显忠碰上,那该怎么办?还有李全的援军怎么还沒有到,要是李全的援军来了,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

众人商议了一通,决定暂时还是不要冒然进攻皇城,先在城中尽量招集人手,尽可能补充兵力。然后将建康的各城门中,只留下正阳、定淮、石城三门,其他城门均用砖石堵住,以防有人进出。并派人出城打听杨炎的进度,只等杨炎一到,就把他匡进城中来,设伏击杀。再派人催促李全,让他尽快领军,赶到建康来。

商议决定之后,史弥远立刻着手安排,不觉以经到了下午,一天的时间差不多又要过去了。这时有人来报,李全的援军就在路上,共计一万八千余人,明天一早就可以到达建康。

史弥远也十分高兴,立刻会见来人,询问了一些详细情况,然后打发来人回去通告李全,明天一早到了建康,走正阳门进城。总算是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到了晚上,劳累了一天的史弥远终于可以睡一个好觉了。

这一觉一直睡到了第二天五更,天还没有放亮,就有人来叫酲了史弥远,告诉他李全的大军以经到了朝阳门,等着他下令开门进城。

史弥远想了一想,立刻命人去告诉李全,先在城外听候调遣,等史弥远起床洗涑完毕之后,头脑清醒了一点,这才想到,李全可是带来了一万八千人马,而且全是正规军,现在自己基本以经控制了建康城内,宗天玄等人也听自己调度,一但把李全的人马都放进建康,凭着这股力量,李全就成为势力最大的一方,到那时局势恐怕就不由自己来掌控了。弄不好自己这一番辛苦都是白忙活了。

因此史弥远越想越有道理,也十分后悔自己昨天的决定太欠考虑了。于是忙写信告诉李全,让他在城外就地驻扎,以防李显忠的殿前司人马,然后抽调三千人马进城来,帮助自己进攻皇城。

但李全一见史弥远的信之后,也不禁起了疑虑。如果要防备殿前司的人马,自然是进城之后,居城而守为好,那有留在城外的道理,这不是要让自己和李显忠去硬拚吗?而且李全事先也打听清楚了,殿前司的人马虽然大部份都调到江淮前线,但还留下了三个军,共计二万四千人马,实力还是在自己之上。史弥远不可能不知道,还要从自己这里调三千人马进城,那不是进一步削弱自己的兵力吗?

李全也是在官场混了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