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七金国的阴谋(一)(2/3)

五岁,二十年后也不过才四十五岁,正是壮年的时候,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是收复了失地,建立的功业也足以与太祖皇帝比肩了。

只是赵忱心里总觉得有些不舒服,总是感觉金国的这个提议是一个圈套,是一个阴谋,并不可靠,但他又想不出其中到底有什么阴谋,也拿不定主意,因此才让群臣讨论。

张栻又道:“陛下,金人素来狡猾,不顾信义,因此不可轻信。万一他们收银而不还地,我大宋岂不是银地二空吗?”

陈良翰摇头道:“张大人之言,我看未必,只需先与金人协商好一个稳妥办法,我们交钱,金人交地,银地两清,又何惧金人赖我银钱呢?”

这时兵部尚书叶衡也道:“陛下,臣还是以为不妥,虽然每年只费三四百万贯钱,我大宋到是付担得起,但如此一来,岂不是尽我大宋之财,而资敌国之用吗。如此一来,恐怕不出十年,我大宋必弱,而金国必强。后果难堪。”

刑部尚书王十朋也出列道:“陛下,臣也以为金国之议可行。赎地所费的钱财,一则可有两国榷场收入补回,二则我大宋每收回一地,便多了一地的税赋,国势亦富强一分,而金国失一地,则失一地税赋,国势必衰弱一分,彼消我涨,十年之后必是我强金弱,因此并不足为虑。”

听了王十朋这番话,赵忱心里也不禁一动,硧实也有道理。自己只但心金国得到赎地的银钱之后,会畗强起来,但没有想到,只要土地到手之后,大宋同样也能增加收入。但这一点难道金国就会想不到吗?

这时张栻又道:“陛下,依臣之见,如今金主乃是以武力夺位,又与蒙古大战一场,穷兵黩武,目前必是国力疲急,府库空虚,故此才想出此计,一来是欲稳住我大宋,不行北伐之举,使金国有喘息之机,二来想用少许土地,换取我大宋的银钱,好渡此难关。一但等金国恢复了元气,必然会撕毁协议,重新与我大宋为敌,因此请陛下且不可上当。”

赵忱听了,也点了点头,张栻刚才说的这一番话很有道理,金国确实很有可能就是这么打算的。

但汪应辰也立刻出言反驳道:“陛下,如今以我大宋的国力,一二年内也无力再行北伐之举,何况征战大事,岂有必胜之理,古人云: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亦未得一地。然而如今却可以以银赎地,纵然日后金人如张大人所言,必会败盟,但我大宋亦己赎回十数座州城,也非不为得利。故此诚不可失也。还望陛下三思。”

就这样六位尚书中,有四人赞成,二人反对,而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众位大臣你一言我一语,争讨起来。只有几位执政大臣还都沉得住气,并没有参与进来。但赵忱听着,觉得两方说的都有道理,因此也难以决定。不知不觉一天就这样争论结束了,但还没有议论出一个结果来。赵忱只好下令,今天暂时罢论,各官员散朝回家,明天再接着议论。

赵忱愿以为马上就能讨论出来,是否同意金国提出的这一个赎回失地的计划,那知这一讨论起来,武官员们各执一词,议论纷纷,谁也说服不了谁,随后一连讨论了六天,也沒有确定出一个结果来。而且官员们之间也越争越激烈,连执政大臣中的王炎,叶颙、周葵等人也都加进了争论。

其中王炎力主拒绝,而叶颙、周葵却主张接受,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结果他们都争得面红耳赤,青筋暴跳,有好几次都差一点吵了起来。幸好赵忱十分机警,是势头不对,就立刻强行制止,再加上两位宰相韩彦直和赵汝愚都是顾全大局的人,也极力把这场争论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以内,因此才没有变成了互相攻击。

不禁如此,因为赵忱一直都釆用较为开通的治国态度,朝政信息,基本都对外公开,因此金国主张赎回失地的提议很快就从朝中传了出去,就连各地方,民间也开始对此展开了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