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97章:汗血宝马(2/3)

对一些奇闻并不知道,见李世民一脸羡慕妒忌恨的表情,忙问:“后来怎样”一些不知道汗血宝马的人也出了神,侧耳倾听李世民讲宝马的故事。

见大家期望的望着自己,一种优越感自李世民心间油然而生,笑着说道:“药师,你读书甚多,可知道那宝马从何而来”李靖道:“听说那是家马与野马交配而生。”

李世民道:“不错,据史书上说,贰师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马,奔跃如飞,无法捕捉。大宛国人生了一个妙计,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马放在山下。野马与母马交配了,生下来就是汗血宝马了。风儿,你这匹天马,只怕是从大宛国不远万里而来的呢。”

侯君集要听故事,问道:“汉武帝得不到宝马,难道就此罢手了不成”

李世民道:“他怎肯罢手当下发兵数万,令大将李广利统率,到大宛国贰师城取马,为了志在必得,把李广利封为贰师将军。但从长安到大宛国,西出嘉峪关后一路都是沙漠,无粮无水,途中士兵死亡枕藉,未到大宛,军队已只剩下了三成。李广利兵困马乏,一战不利,退回敦煌,向皇帝请援。汉武帝大怒,命使者带剑守在玉门关,下旨言道:远征兵将,有敢进关者一概斩首。李广利进退不得,只得留在敦煌。”说到这儿,李世民见大家听得入神。

便继续讲下去:“三年后,汉武帝重整旗鼓,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一共二十余万人,牛马粮草不计其数,还带了两名相马师前去大宛国。李广利大军一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太初四年深秋公,攻克其首都贵山城。从此大宛称臣、归汉。大宛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公母马3000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李广利凯旋回京,皇帝大喜,封他为海西侯,军官各有封赏。殊不知这大宛天马的骁健,全由野马而来。汉武帝以倾国之力得了几匹汗血宝马,但没贰师城外高山上的野马与之交配,传了数代,也就不怎么神骏,身上也渗不出红汗了。”

秦风听到这儿,忍不住插嘴道:“汉武帝为了几匹汗血宝马,大汉不知死了多少人,又耗费了多少的钱财正因为汉武帝的好大喜功,晚年的刚愎自用,导致大汉朝国力江河日下,武帝死后,给后世子孙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尽管在汉宣帝的努力下,国力稍有起色,但大汉帝国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说一匹马,毁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前程亦不为过。”

记得不错的话,眼前这位到了晚年的时候,也与汉武帝一样,犯上了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毛病,故而,借机警示了一下。

书法是一种艺术,说话也是一门艺术,说话上要懂得把握分寸,才能做到初见让人喜欢,长久不让人讨厌。会说话是一门学问,说话有分寸是一种修养。会说话,才会更受欢迎此时此刻,说话的若是魏征,恐怕会罗列汉武帝一堆的不是,然后再挑出李世民类似的毛病,直言不讳的告诉李世民:你不能这样做、坚决不能这样做。最终的结果是弄得大家不欢而散,目的是否达成还得两说。但是,秦风不同,他只是理性的分析,让李世民自己去感受、去体会,以李世民的智慧,自然收到了秦风语中含义。

“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为了一匹马,弄得山河破碎,人心不齐,武帝之作为得不偿失。”作为一个皇帝,李世民深知兵灾带来的危害,他以这段兵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是对秦风隐晦劝诫的隐晦回答。

其实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大唐每一次用兵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制定出明确的战略目的,从来不打没有意义的仗。

为了一匹马而引发两场大战,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实在不可思议,甚至难以置信、荒唐可笑。

说了一会关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