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744章 唐毅的考题(2/3)

作出各种实用的工具,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布匹,商品多了,自然就出现了交换,出现了商人,社会越富庶,医者、乐师出现,治疗疾病,愉悦心灵。制定礼法规范,建立王朝,订立规矩,制定度量衡,组建军队,一步步走来,才有当今之天下。”

用韩愈的观点,把《国富论》的社会分工说法重新阐释一番,大家耳目一新,仔细一琢磨,可不是吗,原来古圣先贤早就现了,只不过他们说的没有《国富论》这般清楚,当然,后世读书人也没有唐毅的聪明智慧,洞察烛照。

原本对《国富论》还存有怀疑的人,也不得不认同唐毅的说法。

“韩昌黎所言可谓至理,可是他却忘了,数千年下来,不是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穿暖,生病了能看医生,想要求学,就有书读。实际上如何呢,大多数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有实现,这就是最基本的现实。就在这座村子里,就在三个月之前,有个孩子为了能来读书,不惜把自己的手烫伤,因为手伤了,父母就不会逼着他编苇席,他就能读书了。”

在场的众人都惊呆了,他们多数家境优渥,实在是想象不了,为了读书,竟然不惜自残,当即就有几个人激动地站了起来。

“大人,想不到世上有如此好学之人,我们愿意出钱。”

“没错,此子日后一定是国家栋梁,应当大力栽培。”

大家情绪激动,七嘴边啃着刚烤熟的羊肉串,一边叫道:“瞎嚷嚷什么,你们就不能多用点心啊,行之刚刚不是说了,大多数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更读不起书。什么是大多数?你们能帮一个,帮两个,能帮得了千百万的孩童吗?”

徐渭的一顿抢白,让大家都没了话说,垂头丧气。

唐毅微微一笑,“大家心存善念,是值得鼓励的,只是文长兄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也曾想过,拿出一些银子,帮一帮百姓,可是银子花光了怎么办?总不能年年掏银子吧?”

“师父说的有理,所以您就教给村民编织苇席赚钱?”王锡爵惊喜问道。

唐毅赞许地点头,“有人喜欢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是他们忘了,这只是在说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可不论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吃喝拉撒,生病要吃药,上学要花钱,天经地义的东西,不会因为你是君子,他是小人,就生丝毫改变。曲解圣人意思,或者说牵强附会,故意遮蔽双眼,蒙住良心,除了能自欺欺人之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谓知行合一,精髓就在于求真务实!”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核心在于富民二字,民富易治,民穷难治,小富小治,大富大治。老百姓穷得一无所有,就是揭竿起义之时!”

……

唐毅说得很多,每一个人都仔细聆听着,努力思索着唐毅的话语。

唯有徐渭、李贽、王世贞三个听出了唐毅的真正意思,至于王锡爵也只听明白了一半而已。

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之后,到了晚年,却越夸大心的作用,尤其是“天泉证道”,王阳明在生命最后关头,和钱德洪与王畿论道,留下了四句宗旨,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从中看得出来,王阳明越在善恶,心性上打转转,至于“行”之一道,则被抛到了一边,至少放在次要的地位,自祖师爷以下,心学门人越流于清谈,竟有几分佛门“万物由心造”的味道。

唐毅的谈话,他抛开了四句教,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而且又往前迈了一大步,也就是加上了求真务实四个字!

这一加可了不得,等于是整个把心学从唯心硬生生拉到了唯物的轨道,求知要做到求真,做事要务实。

如何判断什么是真,是对,诀窍就在于实践,就像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