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62章 突破口(2/3)

,就去请师爷!

很多地方州县,大老爷就是一个摆设,真正做主办事的是下面的那些经年老吏,官场讲究欺上不瞒下,吏员凑在一起,往往就把大老爷给糊弄了。

像户部这种专业性非常强的衙门,情况更是如此,一般的进士进来,不个三五年,根本别想弄明白。

唐毅第一天来,就调了浙江和福建历年赋税的账目,不到一个时辰,有书吏抬来了十口木箱,往唐毅的面前一放,人家就走了。

唐毅掀开之后,只见木箱里面乱七八糟,年份也错乱了,州县也对不上来,田赋和商税都混在了一起,简直一团乱麻,理也理不清。

他一下子就明白过来,是这帮小吏给他一个下马威。

按照正常情况,新科的进士老爷往往会找来一些老吏,好言安抚,许诺一些好处,才能换来吏员们配合,官吏官吏,双方的权力分配就在这种磨合当中实现的。

可偏偏唐毅就是一个犟种儿,他心高气傲的程度,甚至要超过自诩为天下第一聪明人的严世藩。

唐毅谁也不叫,他自己一个人,对着十大箱账册,发起了挑战,他先是把账册分门别类,然后进行核算,当然要都计算一遍,累死唐毅也做不到,他只选了几个主要的州县,把最近五年的账目算了一遍。

光是这样,普通人也要好几个书吏干半个月,唐毅一个人,三天就解决了。

当他把账目算清楚之后,就面带冷笑,让人把一个叫周启华的书吏叫了过来。

周启华不到四十岁的样子,接替了老爹的职位,在户部干了十几年。他们这些吏员也没有升迁的可能,而且不犯大错也不会被开除,所以对待上官只是表面尊重,心里头颇不以为然。

“小的拜见士老爷,老爷您吉祥如意,富贵荣华。”

唐毅微微一笑,“周书吏,你不用口花花的,本官找你过来,是想问问你,大明律法载有明,贪污六十两就要扒皮萱草,如果贪污了八千两,又该如何?”

周启华听到这个数字,就是一愣,随即笑道:“大人说笑了,小的们别说八千两,就连八十两都没见过,该怎么处罚,小的实在是不懂,大人,要不您去问问刑部的官?”

“刑部?到了刑部,你还活得了吗?”唐毅伸手拿出一张清单,甩到了周启华的面前。周启华将信将疑,把清单捧在了手里,满不在乎地看去,可是他看了一眼,顿时手脚冰凉,浑身哆嗦。

看到了最后,他干脆瘫在了地上,浑身抽搐,仿佛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唐毅负手而立,感叹地说道:“人人都说户部穷,可是谁能想到,一个个区区小吏,就能用冲账的方式,贪墨上万两之巨,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原来,唐毅检查了浙江各州县的账目,就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苏州松江等地属于张士诚的地盘,由于当地老百姓抵抗激烈,朱元璋对苏松,包括浙江等地都十分痛恨,下令加征重税。

普通一亩民田交粮食三升三,而苏州一亩田最多要交七斗,足足差了二十倍还多。

而且由于对这些地方征收重税,还特别规定,苏松,浙江等籍贯的官吏,不得任职户部。免得党护乡亲。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朝廷对这些地方收税非常重,而苏松和浙江等地也有秘诀,那就是拖延,有的州县能拖延一二十年,少的也有七八年,拖来拖去,等到朝廷绝望了,就会下旨意免除部分税赋,这也是富有大明特色的地方和中枢的博弈。

但是令唐毅惊奇的是,嘉兴府的赋税竟然没有拖欠,让唐毅大呼不解。他把所有账目都找了过来,熬了一个通宵,总算让他找到了原因,因为在这之前,有一笔银子汇到了户部,把账目给填平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