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32章 最败家的行为(2/3)


原来一年多之前,唐毅给黄锦出了一套办法,黄锦果然按照他的办法来。采取招标的形式,剩了一大笔钱,又把作坊租用出去,又来了一笔银子。

在倭寇动乱之下,供应宫里的丝绸不缺,银子还增加了五万两。

嘉靖得到报告之下,特别下旨意,赞扬了黄锦实心用事,一高兴还赏了他侄子锦衣卫千户,比唐毅的百户还高!

可是撑过了第一年,倭寇越闹越大,织造局的生意越来越惨,把作坊虽然租出去,可是不管落在谁的手里,都要有利可图才行。

海上销路断了,大明境内贫富悬殊,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有立锥之地,连盐巴都吃不起,更遑论昂贵的丝绸。不少租户都承受不起租金,索性把作坊退给了织造局。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能把黄锦逼得如此凄惨的永远只有一位,那就是嘉靖皇帝。

在严家父子的经营之下,户部空虚,拿不出银子,东南又要用兵,嘉靖想来想去,就把担子压倒了黄锦身上,让他至少多织五万匹丝绸,筹措出四十万两军饷。如果做成了此事,日后自有重用,不用说,麦福退休了,总管太监就是黄锦的。

金色的宝座向着黄锦招手,可是黄公公却是明白,这条路有多坑爹,根本就是不可能!

多织十万匹丝绸,要扩充多少作坊,增加多少织机,招募多少织工……粗略算算,光是先期投入就要十八万两银子。而且就算丝绸生产出来,销路断了,也只能压在仓库里发霉,根本换不成银子。

嘉靖再牛,他的旨意不能和经济规律作对。偏偏黄锦又不敢上书驳斥嘉靖,他知道有多少人盯着他的位置,只要他惹恼了嘉靖,一大帮人会趁机取而代之。不管这帮孙子能不能干好,他就先倒霉。

太监的斗争远比大臣凶悍多了,有几朝重臣元老,也有起起落落的文官,可就是没有太监,只要倒下去,就再也别想爬起来。

无论嘉靖给的要求多高,黄锦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满足,穷极思变。

“唐公子,这些年苏州流行一种投资方式,你知道吗?”黄锦神秘兮兮说道。

“投资?不知道。”唐毅摇摇头。

黄锦咧嘴笑道:“亏你手上还有交通行,搞了那么大的生意,竟然不知道投资票券?”

唐毅木然摇摇头,黄锦来了精神,给唐毅搞起了科普。

原来近些年西洋商人大量前来,有很多金银涌入大明,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一直缺少贵金属,此时流入的金银就好像久旱甘霖,物产丰饶的江南首先吸饱了水。各大家族囤积越来越多的银子,怎么办,就挖坑埋起来,可是埋得越来越多,有些人也厌倦了。

钱就那么放着,不能吃,不能喝,那有什么意思。

正所谓有了需求就有商机,渐渐出现了一批神通广大的商行和牙人,他们或是实力雄厚,或是背景惊人,熟知大江南北的情况,准确把握商机,又有达官显贵保驾护航,在商场上无往不利,所向披靡。

不少有钱人都把手里的银子交给牙人,由他们进行投资运转,赚取利润之后,牙人抽取佣金,他们坐享利润,比起放在家里好得太多了。

就比如最热的茶叶来说,牙人首先会预判价格走势,然后吸纳投资者,拿到足够的资本之后,他就会去产地将茶叶贩运到销售地,出售换钱,赚得利润之后,他们一般会拿两成利润,如果赚得多了,分到的还会更多。

只是这种方式需要牙人付出辛勤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利润又大半给了投资人。随着规模越来越大,牙人商行掌控了大量的商品来源,他们改变游戏规则,不再主动上门推销,转而吸引投资者上钩。

还是以茶叶为例,此时需要投资者首先判断价格涨跌,然后按照眼下市场的价格,购买下一定数量的茶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