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002章 吃干抹净(2/3)

各地前来兑换的百姓依旧不少,可是合盛元弹药充足,应付自如。

其中最先崩盘的济南,更是增加了一倍的窗口,调来了五百名兵丁,搬出来上百个大箱子,里面全都是密匝匝的银元宝,闪闪放光,把眼睛都晃瞎了。

兑吧,要兑多少,都拿得出来

第一天,兑出去三百多万了,第二天就掉到了一百万两,到了第三天,只有区区三十万两等到第五天,竟然出现了好多人,他们咂摸过味了,银子都放在家里,这几天偷窃的案子直线上升,好多人一辈子心血都送给了贼人,这算什么啊

银行保险,还能拿到利息,干嘛不存回去啊

从第五天开始,济南合盛元兑换出去十八万两,却收到了二十万两的存款,两相低效,还有两万两流入

我的老天爷啊,可算是活过来了

大家流出了激动的泪水,此后虽然偶有波折,但是整体上白银外流的态势遏制住了,原本发行的银元,银行券,银票逐步回收,金融系统重新平静下来。

不过有一点却是回不去了,银和铜的比价彻底崩盘,原本七八百文兑换一两银子,至多一千文,兑换一两银子,如今却变成了三千文兑换一两,铜钱变得更不值钱了。

这种变化有好有坏,坏的方面,普通的农人百姓,他们的财富大幅度缩水,很多人积攒了一辈子,用陶罐埋起来的铜子,一下子缩水三四倍之多,原本能买一个四合院,现在连两间房都买不来。殷实的小康之家,变得紧紧巴巴,可怜兮兮。

好的一方面呢

由于铜子大量流通在民间,流通在农村,原本收租的地主士绅就受到了冲击。

实际上很多的士绅早就不再征收实物地租了,储存粮食是很费功夫的,一座庞大的粮仓,甚至比里面的粮食还要值钱,万一漏了一点雨,一仓粮食就废了。因此他们收取田租是折成铜钱的。

眼下铜价崩盘,可是以铜钱计价,佃户的收入却没有增加,换句话说,地主不能靠多征收铜钱来填补损失。

这东西像是什么呢有点像后世各国的汇率,比如种花家的汇率暴跌百分之十,同时要求老板给工人增加百分之十的工资,如果以红票子计算,工人涨了百分之十的工资,好高兴,好开心啊

可是站在绿票子的角度,增加的工资被货币贬值抵消了,也就是说种花家的人工没有上涨,物价没有变动,该投资还是投资,该雇工还是雇工,十分正常。

眼下大明的情况就是类似,只不过结果反了过来。

铜价暴跌,造成以使用铜钱结算为主的地主农户损失惨重,直接结果就是兼并土地,收取地租,变得获利越发微薄,甚至遇到了荒年,还要赔本,传统的士绅集团实力大幅度削减。

而以白银计价为主的城市,相应的购买力大幅度提升,工商获利骤增。

一来一回之间,严重冲击的是传统的观念。

以本守业,以末致富,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越发维持不下去了。

要想发财,就必须投资工商,赚取银两之后,再去买土地,收地租,只会被人家耻笑,没有经营头脑,是十足的傻蛋。

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西方,被称作价格革命

只不过西方是因为金银大量涌入,使得物价膨胀,传统的地主被削弱,新兴的工商集团实力大增。

大明正好倒过来,是白银流入减少,迫使银铜比价骤变。

二者的效果却是差不多,都极大地理顺了价格扭曲,原本的男耕女织,无论是怎么勤奋,从早干到晚,挣来的钱也不足以过上安宁的好日子。要想活得好,就要从事工商,就要加入商品经济的大潮。

价格变化,就像是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明朝的社会结构快速改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