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零四章 束氏狸狌(中)(3/4)

阶。中为水鉴堂,两廊为童子列号,舍八百余座。右为花厅,左为书房,后为厄厨,前为大门门东西为鼓吹楼,共屋数十间……此等试院,天下千百县莫敢比肩,比之各省贡院亦不遑多让。’

更能体现晋商诚意的,是他们在南京、燕京,为参加乡试、会试的士子们,所兴建的舒适寓所。在寸土寸金的燕京城内,财大气粗的晋商们,设立了足足二十多所会馆,甚至细化到各府……如太原会馆、蒲州会馆、扬州会馆之类。这些会馆大多规模宏大、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使举子们有宾至如归之感,得以从容应考。

沈默当年进京应试时,就曾经到过‘蒲州会馆’参观,至今印象深刻。那会馆建在昔曰首辅李贤的宅第,屋宇宏敞、廊房幽雅,内有三大套院和一个花园。套院里有专门悬挂写有本邑中试者姓名匾额的文聚堂,有祭祀朱熹和历代名臣的神楼,有戏台,还有碧玲珑馆、奎光阁、思敬堂、藤间吟屋等,花园里有云烟收放亭、子山亭、假山、池水,占地达三四十亩。

仅仅一个府的会馆便如此,更不要提面积最大的山西会馆、最阔的扬州会馆了。这些会馆作为‘公车下榻之所’,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本邑、本府的士子入京应试服务。虽然平时也会提供给同乡客商,赚取一些运营费用。然而一到大比之年、科场数月前,这些闲杂人等便必须搬出会所,更不能停顿货物,以免影响举子们备考。

虽然知道晋商对教育舍得投资,但亲耳听到王瑶娓娓道来,东南缙绅们才真正被震撼了……他们没想到,晋商对家乡士子科举的扶持与资助,不仅力度大,而且具体周全,诚意十足。可以说,山西能改变科举面貌,涌现出杨博、葛守礼、王国光、王崇古、张四维等这样一批批的优秀人才。中式人数也位居全国各省前列,号称极盛,这与晋商在财力上不遗余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当然晋商们再精明不过,绝不会做赔本买卖,直接间接得到的好处,比起每年百万两银子花费,还是大赚特赚的。

王瑶其实没有说得太细,比如晋商们会采取贿赂考务、疏通关系等方式,来帮助尽可能多的举子会试。还会在其高中后,继续为其打点人情,走通门路,好谋得一个最有利的发展,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伎俩,人家当然不会讲出来。但仅就他笼统讲的三条,就足以让在场每个人陷入深思了。

“有付出就有回报,”片刻后,沈默的声音慢慢响起:“单独帮助一个学子,可能得不到回报,甚至他会忘恩负义。但帮助的人多了,便会形成一种传统、一种风气,让那些忘恩负义者无地自容。”

“除了山西的经验可供学习外,”见众人默默点头,沈默趁热打铁道:“我建议,如果你们要做的话,最好从一开始,就制定一套严格的规章和等级,比如在乡、县、府、省里,设立四级教育构……”顿一顿道:“这其中,重点要放在两头上,乡一级专门选材,省一级则全力培养精英,相信以东南文风之盛,只要拿出这股劲儿来,绝对不会比山西差。”说着朝王瑶笑笑道:“让蒲公见笑了。”

“大人哪里话,”王瑶赶紧摇头笑道:“您总是这么谦虚,其实谁不知道,这套搞得最好的是苏州,我可听说,苏州府学藏龙卧虎、十年磨剑,来年大比怕是要独领风搔了。”

“过奖了。”沈默淡淡一笑,但没有否认,而是环视舱内道:“你们也不必现在就答应,不妨先回去调研一下,等到明年春闱以后,看看苏州府学的成果再做决定。”

听沈默这么大的口气,众人的兴致一下被勾起来,而且还能不用马上做决定……这么大的事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