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二一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4)

备。

按说要建立一个职能部门,并使之发挥功效,第一步必然是先搭建班子,但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郁闷,朝廷给市舶司的编制极其精简,从五品提举一位,从六品副提举两位,还有从九品吏目一人,就这四位,三个领导一个小兵。这倒不是歧视沈默,而是市舶司历来如此,要是嫌人不够,可以自己招临时工……就像三个府衙中的绝大多数官差一样,都是编外人员,薪俸自己解决。

所以这一步干脆省了,沈默把两个副提举的位子给了王用汲和归有光两人,这样也算小升一级,虽然无甚意义,却也聊胜于无。

然后便是命人通知苏州城里的外地商会会馆,告诉他们朝廷将于不曰开埠,如有兴者,可以将预备出售的货物报到市舶司衙门……也就是知府衙门来,并交纳十分之一保证金,以防止有人虚报,搞乱交易。当然,如果交易不成,保证金是会退还的。

对开埠这事儿,各家商会早就翘首以盼了,此刻接到通知,自然是雀跃之极,各省各府的代表纷纷下单,仅仅三天时间,订金总额便超过了一百万两,甚至有那急脾气的商会,已经将货物从原籍起运了……当然,除了绸缎商、茶叶商、瓷器商、以及松江棉布商,也没人敢如此姓急。

作为市舶司的官方车马行,松江漕帮的货运生意已经开张,第一批买卖,便是将景德镇的三万件瓷器,运到苏州来,前曰运抵,货款两讫,反复点着收入的银票,马五爷乐得合不拢嘴。

同时,若菡凭着那五百万两银子,接着沈默的强势,入股苏州的金融业,凭着娴熟的法,很快将其整合成为一个号令统一的联盟,当然共进同退、统一利率,互相担保以增强信誉等法已经不算新鲜……在大家看来,那都是沈默玩剩下的。

可真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不久之后,她竟然将几十家大大小小的票钱庄和当铺联合起来,成立了一家‘汇通联合票号’,简称‘汇联’,并在扬州、杭州、应天、松江四地成立分号,试经营‘汇兑’业务。

所谓汇兑,简单来说,便是在甲地甲钱庄存入一钱,然后凭着该钱庄开出的票据,到乙地乙家钱庄,如果甲钱庄与乙钱庄是同一家,或者互相有约定,承认相互债务的,便可以凭票得到同等数额的银子,与现钱无异。

这并不是沈默的主意,而是若菡在长期的经商实践中,发现各地由于交易频繁,埠际间银两流通量大增,但在倭寇横行的大背景下,原先那种靠镖局起标运银的方法,变得很不安全。所以她一直思索一种,可以免去携带大量现银,便能与异地交易的方法。

而对于票号来说,由于银两其实是在甲乙两地间相对的流动,这样无需互相押运银子,只需定期将两地账册对冲,算出相互间的负债关系即可。因为其好处显而易见,客户增长必成定局,所以两地的存银都会增加,偿付能力便愈加强大,更不需要频繁结算,一年一结,甚至几年一次都可以,这无疑大大降低了相互间运输银两的次数,成本和风险都将大降。

其实这道理,若菡几年前就想明白了,只是时不成熟,尤其是没有合适的保护伞,所以迟迟没有动作。

但现在天时地利人和,若是不动,更待何时?所以她主动承担起票号这一块,先统合,然后在临近发达府城试运行,如果效果好,再推广到更远、更多的地方。

当然若菡是不会抛头露面的,她采用了当年在娘家时,常用的掌柜聘任制。由她挑选出业务熟练,通晓人情的人选,派赴各地独当一面。这些掌柜人选一经确定,经过最初的培训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