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 十一车间(3/4)
前情况,想要尽快生产拖拉机,完成上级的任务,必须集中力量干大事。”>
“我们打算抽调各车间精干人员组成一个拖拉机生产车间,专门生产拖拉机。”>
杨佑宁说完,杨小涛立刻点头。>
先前在一车间的时候,不是说不好,但总觉得不正规。>
而且,大批量的生产拖拉机,最好还是流水线作业。>
这点在轧钢厂里并没有重视,或者说现阶段轧钢厂的工艺流程,并不需要流水线的模式,就能完成任务。>
工人们仍旧停留在各自为战的阶段。>
但拖拉机可不是各人做各人的就能大量生产的。>
或许,单独某一部分的优秀工人,比起全能优秀工人,更适合拖拉机的生产。>
见杨小涛思索的模样,杨佑宁跟几人对视一眼,并没有打断。>
显然,杨小涛是同意这种方法的。>
于是杨佑宁等杨小涛再次看过来的时候,便开口问道,“你觉得,这样做行不行?”>
“有什么建议?”>
说完抱着膀子,一副看戏模样。>
其他几人也是如此,本来今早上的谈话就是提前跟杨小涛打个招呼,宣布一下结果。>
现在杨佑宁这么问,几人也想看看杨小涛有什么主意。>
毕竟,这还是个不满三十的青年。>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哪怕表现上已经堪称惊艳,但国人固有的经验,还是让他们再慎重一番。>
杨小涛没看出几人的深意,以为只是几个参考意见。>
随即便将心理想的说出来,流水线的工作方式也被提出,刘怀民眼前一亮。>
他去个毛熊那里考察过,也见识过流水线的威力,但这次并没有考虑进去,就是怕找不出合适的人选主持工作。>
毕竟,流水线不是简单的将整体拆分城部分,还要有严格的技术把控,它需要将各部分安装到一起,使整体发挥出效能来。>
这其中稍微有一部分不合格,就会影响到整体。>
这种模式,轧钢厂还没试过。>
拿来用到拖拉机这么重要的生产上,还是拿不准主意的。>
至于杨佑宁他们也是如此。>
他们原先想的就是找一部分人,分成几组,然后同时进行生产。>
他们测算过了,只要十组人手,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同时进行工作,五天一台拖拉机完全可以,后续熟练后,可以缩短到三天。>
如此,一个月最少可以提供五十台拖拉机,满足领导的最低要求。>
可现在听到杨小涛这样说,貌似比自己的方案更优化啊。>
杨小涛开始列举例子,“咱们就说蒸汽机的生产。”>
“完全可以根据部件生产难易,拆成三部分。最难的变速器交给八级工,扭矩这些容易的,四、五级工就能完成。”>
“如此下来,根据图纸设计做出来的部件,安装在一起,就是完整的蒸汽机。”>
杨小涛说完,杨佑宁回头对刘怀民无奈说道,“怎么样?我这提议没错吧。”>
“这是你的提议?这是咱们四人的决定吧。”>
“那也是我说出来的。”>
“行了,正事要紧,一会儿还要开会。”>
刘怀民催促着,杨佑宁将手里的计划书递给刘怀民,后者看了眼失望的摇头,将其赛会桌子里。>
杨佑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