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五章 蝟毛而起 豹变其文(3/4)
顾地,对着董允一刀砍下。>
但吕岱年近古稀,他心中早就没有几分年轻人的意气,现在吕岱的心中,有的大多是对利益的权衡。>
一刀砍下顾然痛快,但然后呢?>
正如董允所说,他今夜之死是瞒不住的。>
今日有许多人都知道,董允来使的事。>
虽说他明面上拒绝了接见董允,可在他拒绝后,董允就无缘无故的消失了。>
董允消失就罢了,偏偏他的随从却活着。>
他的随从一定会对外宣称,今夜董允被他秘密引来的事。>
那些随从人微言轻,本来吕岱无须忌惮,但关键是吕岱身上本就担着孙权的怀疑。>
更何况旁人不相信董允随从的话,糜旸会不相信吗?>
天下之大,无非三家。>
放在东南之地,吕岱可依托者唯汉与吴。>
要是吕岱接连得罪了孙权与糜旸,天下之大,他又该去往何处呢?>
他的子孙后代,又该以何种面貌存活于世间呢?>
一想到这些,吕岱手上的力度就变得越来越低。>
被利刃抵颈的董允,很清晰地感受到了吕岱力度上的变化。>
这让董允意识到,眼下正是吕岱挣扎的时候。>
成或不成,就在当下!>
“君王无道,暴虐残忍,有识之士者当蝟毛而起,豹变其文,高举义旗,还天清明。>
夫微子纣之长兄,亲实为重;项伯籍之季父,戚乃非疏。>
然其去朝歌而处周,背西楚而归汉,岂不眷恋宗祊,留连骨肉?>
但为识宝鼎之所在,知神器之归属,河决不可壅,树颠不可维,所谓元览通人,明鉴君子者矣。>
而将军先代,家住淮北,乃非孙族。只为躲避兵乱,遂渡南以栖身,与二英不可相同。>
二英尚如此,况将军与孙权非亲非戚,有何疑阻?>
为将军计,莫若举军从义,写信送款,识畿知变,足为美谈,乃至子孙,长守富贵!>
今孙权屡被摧破,偷存漏刻;陆逊等荆南窘迫,自救无聊。>
建邺若下,彼便夕死。>
又江东兵力空虚,内外崩离,将军若从大司马,共举烽火于柴桑,旁军莫敢至;浮胶船于大江,则陆逊归期未知。>
大司马愿总帅熊罴,沿流东下,克期指日,定灭孙权。>
分项籍于五侯,切王莽于千段,在于今日也!>
将军上下离心,援绝千里,君王猜疑,朝不保夕,何以恃赖,欲相抗拒?>
求枯鱼于市肆,即事未遥,因归雁以运粮,竟知何日?>
况军中豪杰,将军腹心,思杀长吏,迎奉我军。>
只恐祸生匕首,衅起萧墙,枉以七尺之形,徒偿千金之购,可为寒心,可为酸鼻者也。>
南阳守齮,封侯之事杳然;东门逐猎,临刑之叹何晚?为救将军,今夜方至,幸望三思,自求多福!”>
在吕岱摇摆不定时,董允再度诚恳的劝道。>
不知觉间,董允竟一口气说了洋洋洒洒的数百字。>
而在董允的字里行间,董允无不引用名人典故,来加强劝说的力道。>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一段话,足以见董允的才学及机智。>
董允的努力是有效果的,方才董允每说一句时,吕岱的头就不自觉地低下一分。>
直到董允说完后,吕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