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定下国策 孙登妙用(2/4)
为用他开国之君的身份,在为大汉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定下基调。>
既然刘备都已经发话了,且刘备的话又有道理,那么众臣的激愤情绪也就缓解了不少。>
可是等激愤情绪下降后,一种名为担忧的情绪又接踵浮上心头。>
熟悉军事的黄权率先开口说道:>
“纵使我军暂时放过江东,可难保孙权与曹叡,不会联合对荆州发起进攻。”>
黄权的话一说出口,顿时引起了殿内许多大臣的注意。>
特别是张飞。>
张飞下意识地就想附议,可还未等张飞的话说出口,糜旸便起身对着在座众臣言道:>
“这点无须担忧。”>
糜旸的判断,引得殿内众臣诧异。>
黄权起身拱手问糜旸道:“为何?”>
在殿内众臣的注视下,糜旸分析道:“关中一战后,逆魏元气大伤。>
损兵折将之际,国内人心定然起伏。>
对逆魏来说,他们当务之急绝不是再启战端,而是如何安抚国内人心。>
于常人看来,逆魏与逆吴结盟,乃是强强联合。>
可在孤看来,逆魏之所以会与逆吴结盟,目的在于祸水东引,让江东成为我朝的眼中钉肉中刺,好让彼有休养生息之时机。>
而要是逆魏不与逆吴共同出兵,单凭逆吴一家兵力,如何能在短期内攻下荆州?>
这一点孙权心中定然也清楚。>
正因为如此,他才不会贸然出兵。>
两家都在等着另一家先出兵,所以两家最后不会有任何一家出兵。”>
听完糜旸的话后,殿内众臣纷纷点头。>
当然在战略上糜旸可以断言,荆州短期内不会有危险,可为了万无一失,战术上的一些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接着糜旸就将他让蒋济释放流言的事,告知给了殿内的众臣。>
在听到糜旸的这一点安排后,殿内众臣心中的担忧情绪渐渐减少。>
糜旸虽不在荆州已有数年,但荆州可一直在流传着糜旸的传说呢。>
等糜旸说完后,诸葛亮亦起身对着殿内的众臣说道:>
“大将军之举,可让逆魏与逆吴投鼠忌器,可吾更有一计,能让逆吴自顾不暇。”>
见是诸葛亮发言,糜旸便识趣的回到座位上坐下,等着诸葛亮的良策。>
没有让糜旸等太久,诸葛亮就说道:“公安一战后,孙权曾送来长子孙登作为质子。”>
“今孙登在荆州已然渐渐长成,陛下可召孙登来长安,加以封赏。”>
听到诸葛亮的这番话,众臣感到不解。>
孙登的父亲孙权公然反叛大汉,正常来说大汉不取孙登的性命,已经是仁义之举。>
怎么还要对他进行封赏呢?>
看到众臣脸上不解的神色后,诸葛亮笑着说道:>
“孙权明知孙登在我朝,却还敢悍然自称伪帝,原因有二。>
其一,彼之二子孙虑渐渐长成,他无子嗣无忧。>
其二,孙权是想借刀杀人。>
若我朝对孙登痛下杀手,反倒称了孙权的意,可让他以此为缘由,蒙蔽江东士民,正他反叛之名。>
还能借我朝之手,为他清理隐患。”>
乍一听,诸葛亮说的话好像有逻辑不通的地方。>
明明是孙权先反叛在先,大汉杀孙登乃是名正言顺之举,这件事又怎么会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