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七百一十五 解决之道(2/3)

李二陛下很高兴,说苏宁是个好同志,不搞特殊化,心怀万民之类的,据说还有内部交流学习会什么的,要求今后的钦差大臣也要学学苏宁,却叫后来的钦差大臣好一顿埋怨,苏宁自己也极为郁闷。

话分两头,虽然苏宁不会刻意地进入城池,但是需要一些生活必需品的时候还是会入城购买,当然这个时候就要隐藏自己的身份,来一个微服私访也是不错的选择,考察一下民间疾苦之类的,不过考察来考察去,这里的民间疾苦和观众的民间疾苦基本上是一个类别的,那就是深受自然灾害之苦。

在这个时代,农业靠的是天,靠的是地,风调雨顺的,收成自然好,没有下雨,缺水了,那就是大旱灾,收成就很糟糕,那就吃不到东西了,就要四处迁徙了,江南人虽然少,但是也有聚居区,城池周围的人相对而言要多一些,那么自然也就会受到更多的考验,各种威胁防不胜防。

如何解决呢?现代是如何解决的?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承包给农民?自负盈亏?那也是需要水,需要太阳,需要风调雨顺的气候的照顾,没有这些,谈何展?但是现代似乎比较少出现大规模的灾荒,和古代比起来,想必就是水利进步了,农业归根结底需要的就是水和土壤,突然有了,但是没有水,那就不行。

靠下雨?什么时候下雨?下雨是你可以决定的吗?别开玩笑了,下雨不是你可以决定的,那么只能靠水利,靠高产作物,靠合理的副食品配合,靠大家的齐心协力和朝廷的灾难预警制度的展与完善,这六年里面。朝廷已经在关中地区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灾难预警制度,各个城池都建立起了灾难预警的物资储备仓库,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各个州县的县令和刺史没有资格插手,被现插手了直接砍头。没有二话。

李二陛下对维持大唐稳定的最后一道保险——灾难预警看得不是一般二般的重要,别的东西都好商量,唯独灾难预警仓库,谁要是动一下,直接砍头,没什么话可以说,所以那些设立有仓库的州县的官员都战战兢兢,看都不敢看那些仓库一眼。

关中因为是大唐的立国之本。所以什么政策都是第一个实施的,作为试点,而且因为这些政策基本上都是正确的,所以关中子弟总是第一个接收到了政策变动带来的好处,而远离关中的江南地区则就惨了,除了襄阳一带和金陵一代,基本上没有什么涉及的,就连劳动改造在江南地区除了蜀中,也就几个历史名城周围得以实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不受大唐官府实际管辖的地区,根本看不到踪影。

或许这就是李二陛下对那些不听话的地区的一种制裁,朝廷的福利你们根本就不要想着可以享受到。这样一来,的确可以争取不少生活困苦的人前往襄阳和扬州讨生活,但是由于消息传播缓慢,而且在非大唐实际控制区进行这种宣传会非常敏感,所以至今为止,离开襄阳之后没多久,就基本上碰不到了解朝廷政策的当地人,苏宁和他们接触的时候,他们也是一问三不知。

政策不能及时下达。大唐政令在江南几乎无法通行,这不是民主了。这是国中之国了,大唐仅限于北方吗?江南就不是大唐吗?地图上所谓的国土。根本就不在大唐政府的实际管辖范围内,大唐对于这些土地的管理,仅仅限于一些历史名城及其周围,政令也就在那一块地区有用,除了那一块地区,基本上就是另一个世界了,打着大唐旗号的其他国家。

这就是江南最大的问题啊,不说别的,就这一点就很要命,那些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联手把持着各地的行政司法乃至于经济,为他们自己服务,虽然有着客观上对抗政府使之不能肆意妄为的好处,可是实际上却依然没有改变最低层民众的生活,会造反的也是他们,不把他们安抚好,谈何稳定?一味的和世家大族还有地方豪强对着干,有什么效果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