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四百三十二 焚书(2/3)


史书,喜欢读史书的人很多,不能算少,至于音律,却范围不大,当然也不能就此断定什么事情,凡事总有一个意外,可是如果遇到些特殊情况,这个意外就可以不用考虑了,完全不用考虑。

苏宁确定了一个问题,因为从放置音律书籍的那一块起火点的废墟底下,苏宁很意外的翻出了一本只烧掉了右上角边角的一本音律书籍,苏宁看了一下,是《乐记》上半部,当初图书馆收录有关各方面的书籍的时候,李二陛龗下将之分为上下两部,这个正好是在苏宁面前做的,所以苏宁记得很清楚。

只有上部,没有下部,这是什么情况?难道说这和那个纵火之人有什么关系?照理来说,这是一个对于知识抱有敬畏心理的时代,无论是正常读书人还是不认识字的普通百姓,对于书籍都是相当敬畏的,烧掉一图书馆的书,估计对于纵火之人而言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为了弥补心中的罪恶感,他们应该会选择其中一些他们喜爱的或者认为重要的带走,以免除被焚毁的下场。

这里是起火点,而且这本《乐记》只是右上角边角烧掉了一点点,不像是被燃烧的,倒像是被燃烧的火焰产生的高温所致,或许那个人很喜欢音律方面的书籍,所以不忍心这本在音乐史上有极高地位的的书籍被焚毁,所以意图抢救这本书籍,但是仓促之间掉了下来,没能带走,却也挽救了这本《乐记》上半部。

按照这样的思路,苏宁基本上可以确定,这几乎不可能是意外,而是一个事实。一个纵火者无意间留下来的线索,很喜欢音律,其中一个纵火者非常喜欢音律,这一点是肯定的了,究竟是校内的奸细,还是校外的应和者呢?喜欢音律之人,军事大学里面很少,社会上也不多,那都是文雅之士才会喜欢的。

而且宫商角徽羽理解起来很不容易,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是办不到的。只有对于文化方面了解很深刻的人才会对音律产生喜爱。比如周瑜,比如钟子期,比如唐明皇李隆基,无一不是有大才之人。而且必然是衣食无忧。出身不错的人。只有这些人才有闲工夫喜欢音律,钻研音律,乃至于不忍心此书被焚毁。

军校并不允许书籍外借。而且《乐记》只有一册,如果说上半部在这里,那么下半部不是被焚毁,就是被带走了,被焚毁的话线索就断了,这个假设不成立,若是下半部还存在着,也就是说拥有这本《乐记》下半部的,定然是纵火者或者是与纵火者有莫大关系之人。

如果在军校内部,那就是奸细,如果在军校外部,也就是说这本《乐记》的下半部被带走了,被带到了军校外部,那么,它在哪里,哪里就脱不了干系,可关键的是,去哪里寻找这本《乐记》的下半部呢?

苏宁把这本上半部《乐记》放进了怀里面收藏着,这可是决定性证据,天下只此一本,另外一堆在印刷作坊里面存着,原来的孤本在李二陛龗下那里存着,一点儿事儿都没有,在没有其他突破性进展之前,这本《乐记》就是关键性证据,其他的,暂时还得不到。

关于史书一类的书籍,喜欢的人很多,也没有什么书籍找得到,就算有也只有一些残片,完全没有决定性的证据,所以说唯一的证据还是那本《乐记》,其他的东西,还真的找不出什么来,剩下的线索,也没有什么价值了。

之后,苏宁给苏府建筑大队安排了任务,也就是重建图书馆的任务,这个时候要做出一个姿态,要做出把图书馆重建起来的姿态,就算里面没有图书,也要装作有图书的样子,说不定,还能有引蛇出洞的功效,到时候这个计策不得不用一用,没有办法的时候,这是最好龗的办法。

暂时只能得到这些线索了,苏宁整理了一下,就要回皇宫去给李二陛龗下汇报成果,反正有些地方绝对不能动,要按照往常的来,不能露出一丝丝马脚,否则定然要坏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