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百八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海战(两章合一)(3/4)

心道,回头去系统里看看有什么延年益寿的药,给他送去。这等人才,多活几年对大明绝对是有好处的。

曾其成把徐光启送出门后,又回来对秦书淮说道,“国公爷久等了。不知国公爷来工部,可有要事?”

秦书淮很忙,而且也懒,没事从来不去哪个衙门闲逛,所以曾其成有此一问。

秦书淮见屋内没有其他人,便说道,“曾大人,本公是想了解下,如今咱们大明国内,有能力制造大型战船的船坞有多少?”

曾其成笑了笑,“不知道国公爷说的大型战船,是有多大?”

想了想,秦书淮道,“大约长三十余丈,宽十余丈,而且要两到三层甲板,侧甲要覆盖精钢。”

在他的记忆中,荷兰人此时用的,被后世归纳到所谓“战列舰”的大船,貌似也就只有这么大。

曾其成想了想,说道,“国公爷说的大抵是三宝大人下西洋时用的‘宝船’那个尺寸吧?这个也不算大。”

秦书淮道,“嗯?曾大人的意思,这个船还不够大么?”

“不大,全国至少有三十余家船坞能做。”

“多少?”秦书淮愣了。

“三十余家。”

曾其成奇怪地看了秦书淮一眼。

秦书淮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是懵的。

明朝的造船业什么时候这么发达了?要知道一年多以前,全国才只有**家官营的大船厂能造大船。

问道,“怎么一下子多了这么多?”

曾其成反问道,“国公爷,您真的不知道?”

“知道什么?”

“如今咱们大明全国大开海禁,做海商的一下子多了起来。别说沿海一带的富商,就是内陆的富商也在组建海商船队。您想,一下子突然多出那么多船队,船哪够啊,可不得赶紧造么?仅去年一年,全国登记在册的船坞就有九十多家,今年估计能达到二百家。这其中由各地富商自己投资的大船厂,就起码有五十余家。臣先前去了解过了,他们设计出来的船,很多可比您这个还大。船大,能运的货物就多嘛!”

秦书淮听完顿时乐了。

商人果然是商人哪!这鼻子就是灵!

这些家伙被朝廷的海禁政策压抑了多少年,以他们的耳目还能不知道以前那些走私的商人日进斗金?

如今大明开放海禁,他们还能不卯足了劲去抢这个蛋糕?

要出海就得要船,所以全国马上自发地建起了大量的船厂,让大明的造船工业提升了一大截,大概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吧?

那就够了!

市场经济外加政府,哦不,朝廷指导,一年内造出五十条大型战船几乎毫无难度。

三十余家船厂,也就平均每家造一条多一点的事儿!

想到这里,他马上说道,“曾大人,你马上组织这方面的行家,设计出本公要的这个尺寸的大战船来。船上的火炮全部以三千斤重的红衣大炮为主,最多能放多少就放多少,船甲至少要两层,重要部位三层,并且覆盖百炼钢,就是我江河帮中做盾牌的那种材料,回头我让老工匠过来跟你对接。对了,这种船以后就叫‘战列舰’。”

曾其成瞪大了眼睛,“全部列装红衣大炮?国公爷,到目前为止咱们所有的红衣大炮加起来,也不过一百五十八门而已。照下官看,您说的这个,这个战列舰,一艘起码能装配十八门红衣大炮,最多只够装配10艘的。”

“那再过一年呢?”

“目前红衣大炮年产极限是两百门,过一年也就能再列装10艘。”

秦书淮想了想,认为这个速度还是慢了。

历史上郑芝龙和荷兰人的海战,荷兰只联合刘香总共投入了一百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