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80章 未来的路(3/4)

后,直接启用了一票武将,一人发上一个军团然后跑去剿匪,连高顺的陷阵营都被抽调去缴费了。

讲道理那真的叫一个势如破竹,几百人的小山寨怎么可能拦得住相如吕布这种人形凶兽,一发电浆打过去,山寨直接融化。

不过郭昊和陈曦给他们的交待就是抓活的丢在附近的县城里开始劳动改造,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维持部队的战斗力,还提高治安,顺带着还抓一批免费的劳动力。

山贼土匪在这个年代可没有什么人权可言,有案底的统统砍死,没有案底的全部拉去干活。

在这个年代,除了胡人外,就属于贼人最为底下,对于向往和平的老百姓来说,这些贼人就是他们生活的绊脚石。

陈曦完全放弃了士卒劳动改造的计划,打算全面推行以工代赈的计划,毕竟大汉十三州的流民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有半位面不断地输送流民,要是全都养着,汉帝国当场就可以直接破产了。

成千上万的活人啊,那个不是有手有脚的,用以工代赈的方法丢在基建工程里,那不是能创造出无数的利益嘛,又能救济流民,又能创造财富,还能完善基础建设,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陈曦也不整虚的,直接从虎牢关开始推广,之前他就在一众流民当中树立了不小的诚信,而且还有虎牢关官方作保,一众流民对于参与工程的热情很高涨。

现在又不是乱世,又不是那个被反反复复蹂躏之后的中原大地,汉家招牌还是很响亮的,而且单纯的被救济让一众流民很没有安全感。

愿意很简单,以救济为生那不就是把小命交给别人么,万一那天不发粮食不是坐蜡了么。

所以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更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相应的报酬,对他们来说没有土地可以种,那么参与基础工程建设是一个再好不过的谋生途径了。

这个调查出来的情况让陈曦直接推动了以工代赈的计划,钱粮比例一比二,用钱和粮食作工钱一日一结,多和谐,直接把流民全部转化为工人,凭空多出了多少劳动力。

抱着这样的想法,陈曦反手直接安排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比方说让这些参与建设的老百姓学会建筑,然后开始按规划修筑房屋,最后再把这些房子用一个合理的价格卖给这些工作的老百姓。

就算是钱不够,先付定金也行,官府也可以贷款给你,而且利息低到没有。

同样的开垦农田的老百姓要是想种田的话,也可用工钱来购买相应的土地,但是这种土地每户最多只能五十亩。

这么一套流程下来,发给老百姓的钱又都回到了陈曦手中,而且最过分的是陈曦压根就没发钱,全部都是用记账的方式处理钱财的流转。

除了每天会花费相当的粮食之外,陈曦压根就没付出一毛钱,完全就是把左口袋的钱踹到右口袋,口头上流转了一圈,结果最后钱没花,事情还办成了,而且还能创造不少额外的利润。

这种以工代赈的方式收到了流民和百信的追捧,而且粮食一日一结,绝不拖欠,只要能填饱肚子,很多人其实都不在乎工作的内容,毕竟抛开种田之外,老百姓很少能有工作的机会。

不过大量工程的铺开也加大了粮食消耗的问题,毕竟粮食消耗这件事情即便是陈曦经济流通手段再怎么高明也避免不了的消耗,或者说是任何经济体系的根基,民以食为天这句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真理。

不过还好,各大世家为了给郭昊一个交待,把自家储存多年的粮食全部拿出来赎罪,陈曦也因此可以玩得转经济循环。

在这种粮食的支持下,洛阳到虎牢关附近的土地上到处都是一副忙碌的景象,甚至于都出现了短暂的繁华,一言望过去全是兴兴向荣的景象。

不过也只有陈曦明白这一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