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五六章 清廷谈判(五)(2/3)

各地的督抚大员想要出兵勤王,也不可能到达北京的。另外一但开战,清廷肯定守不住北京,唯一的出路就是南逃,而逃到南方,就是到了各督抚大员的地盘,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必要和他们把关系弄僵。 其实在廷议之后,清廷就频频和各国联络,希望得到各国的支持,而英法美日等国都建议清廷迁都,因为现在北京已是死地,南北东三面均被华东政*府堵死,各国就算是想支援清廷边做不到,因此只能逃到别外去,不仅可以暂避一时,而且还能获得各国的支援,和华东政*府继续周旋下去。 所不同的是,英法美三国都希望清廷迁都到广州去,以两广之地为基础,和华东政*府周旋,因为现在两广东属于英法的势力范围,美国在这一地区内,也有重大的利益,又有港口相通,因此清廷以两广之地为基础,英法美等国才好给清廷提供必要的支持。 而日本则是劝清廷迁都到福州,以福建为根基,这样日本可以立足台湾,全力支持清廷,而且日本还给清廷举了一个例子,这是仿校当年郑成功之旧事,同时日本还向清廷承诺,一但到了大事不才挽回的紧要关头,清廷才以渡海到台湾躲避华东政*府的追击。 只有俄国是建议清廷迁都到西安,因为这样俄国可以经由新疆,给清廷支援,同时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清廷还可以退入新疆继续和华东政*府抗衡,毕竟新疆的地区广阔,有足够的回旋空间,另外实在不行,也可以由新疆退入俄国境内躲避。 总之就是没有那个国家看好清廷守的住北京。当然这也和慈禧的计划是一致的,她也同样不认为清廷能守得住北京,但逃到那里去,在那里设立新都,慈禧一时也没有想好。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第一站肯定是西安,一来是这条路在庚子国变时就走过,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二来现在也不可能直接南下,必须经由西安,绕一个大圈才行。至于到了西安再怎么办?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当然各国虽然都对清廷表现出十分的友好和善意,但实际都希望能将清廷迁移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这样才能方便将清廷置于自己的控制下,更好的获取利益,就算华东政*府打过来了,有这么个筹码在自己手里,也好和华东政*府讨价还价。其实慈禧也未必看不透这一层,只是清廷现在也没有选择的余地,打又打不过华东政*府,又不可能接受华东政*府的谈判条件,在这个时候只能依靠各国的力量,能逃过一时是一时吧。 确定了大的策略,接下来就是逃离北京的时间,按照各国的想法,逃离北京是宜早不宜迟,最好是现在就走,先逃到太原再说,这样至少可以远离北京,也为清廷留下了足够的余地。 但慈禧、光绪考虑毕竟要更深一层,现在只是谈判的暂停期,双方的谈判还没有结束,如果清廷在这个时候撤出北京,朝廷的颜面何在,毕竟逃出北京之后,朝廷还是要继续存在下去,另外慈禧也还有一个担心,就是一但朝廷撤离北京,留在北京的大臣从宗室中找个孑弟出来,立为新君,然后再与华东政*府谈判,那可就尬尴了,因此清廷只能等到战事发生,甚致是华东政*府的军队逼近北京之后再撤离也不迟。 当然,慈禧这样决定也不是头脑发热、以身试险,而是因为她有庚子国变的出逃经验,当时八国联军己经攻破了北京的城墙,慈禧、光绪才急匆匆的从皇宫中出逃,而且当时什么准备都没有,出逃十分勿忙,一行人只是换了一身普通百姓的衣服,带着十几名太监、宫女,几各护卫,以及一些银两就逃出了皇宫,结果在一路上虽然受了不少的磨难,但这些磨难主要还是由于前期的准备不足造成,而八国联军却并没有给他们一行造成什么威胁。 而且从常理来说,就算是慈禧、光绪前脚从北京出逃之后,华东政*府的军队随后就占领了北京,但北京城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要收拾好占据北京之后的一大摊子善后事宜,至少也要2、3天的时间,而那时慈禧、光绪也早就逃远了。 另外这次的出逃,慈禧也是准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