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九章:大楚内政(二)(2/4)



在南北朝这一混乱时期,各国各朝代为求强盛及统一天下,自然更加重视官员的能力,并且发现了举荐制度的弊端。

思想种子开花结果,杨隋有个皇帝坐不住了,他贸然的向已经固化的门阀阶级发出了挑战。

科举制度随着隋王朝的崩溃而诞生,成就了在华夏文明史中堪称留有最浓重色彩的唐王朝甚至是唐帝国。

自唐及后一千多年,历朝历代的政权政治基本都是在唐王朝的基本盘中打圈转,有微调无大改,这就是最直观的表现。

所以说科举制度好不好,当然好、非常好。

科举出现并成为国家新的选官之道,成为了天下有能力者、寒门士子跻身仕途之道,中国的官场从此进入优胜劣汰、存良去芜的森林环境,保存下大量有能力的为官者。

国家自然发展的越来越快。

后世的公务员考试,本质上也还是科举。

那就是想当官,就得靠自己的能力好好学习、汲取知识、努力考录,这一点是国家的重中之重,绝不能出现人为**和侵蚀。

当然话说回来,有人的地方怎么可能会没有**呢,但**是人为造成的,和制度本身无关,就好比举荐制度,举荐制度坏吗也不见得。

如果每一个举荐人都能做到周礼说的那种举贤与能,那真就天下大同了。

人有人性、因而偏颇自私很合理。

只能说举荐制度给了权力者更多操作空间和供**滋生的土壤,所以他没有科举制度更合理、更适合中国这个国家。

既然人会**做坏事,那就把惩处机制跟到位也就好了。

故而自有科举之后,历朝历代对科举舞弊案的惩处是极其严峻甚至是残酷的。

轻则流放杀头、重辄瓜蔓抄家、凌迟千刀。

明朝南北榜案,洪武三十年的状元陈安便是被怀疑舞弊车裂而死,一众当年的科举主官刘三吾、张信等大臣一同坐罪而死。

为了保障科举这个制度的良性以及存续,唐、宋、元、明包括清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但这些朝代又为什么会亡呢。

既然科举制度那么好,国家怎么还会灭亡。

这就涉及到了科举制度的基础。

科举的本质是考试,那么既然是考试就要有考题,有考题就需要有出处。

出处选哪些书、什么内容就成了影响科举选拔官员能力的核心。

唐代设明经科、进士科,考得内容涉及五十多本古典名著,含括了《周礼》、《春秋》、《公羊传》、《周易》等所有知识学科。

宋代考《诗》、《礼》;元代考《程朱理学》;明清考八股文。

这就是科举制度的核心考录内容。

那么这些朝代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就找出来了。

既然核心的制度是没有问题的,原因有且只能出在这些考题上。

《周礼》传世缔造周王朝八百年江山,为什么到了后世的朝代来学习,并补充了如此多佐助的学科,朝代的寿命却反而变短了呢。

涉及中国王朝的发展与毁灭,有大量的观点和讨论,包括政治内卷论及三百年死局。

还有的相关论证是从经济角度出发。

这些论证都有理有据,说的非常好。

把这些论证综合起来,又回到了原点,那就是政权政治的崩塌继而引发一系列直至整个国家的毁灭。

换而言之说的直白易于理解点,那就咱们大胆来做个假设。

如果当时这些的官员也懂得什么叫政治内卷、经济内卷,懂得什么叫政权政治、经济政治、国家和民族政治,有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推动朝代和时代进步发展的能力,朝廷有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