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23章 造福(2/4)

已经一片荒芜,既没有树木,又没法耕种。每逢雨水,还会大量倾泻山洪,成为了祸乱之源。在这些年,我们大力治理,已经见到了效果,可面对天变,还是远远不够。”

“我们的思路应该打开,核心要放在石炭上面!”

“石炭?”

“对!就是石炭!”赵桓认真道:“石炭从地下挖出来,体积远比木材小,燃烧产生的热量也多。用的石炭越多,砍伐的树木就越少,保住了树木,也就保住了水土,面对灾难,也就不用这么被动了。”

赵桓鼓吹煤炭,这要是被北欧的小公举知道了,一定要问一句:耗待尓油?

对于这种小学逃课的垃圾玩意,多看她一眼就输了。和木材比起来,煤炭当然是一大进步。

想要减少煤炭使用,也应该使用技术手段,淘汰煤炭,找到更好的办法,而不是弄个符号,整天大放厥词,屁事不干。

赵桓的构想就是在近几十年,全力以赴,推动煤炭使用。

如果能提前弄出温室效应,化解了小冰河期,没准还是好事情。

赵鼎稍微迟疑,就立刻道:“官家,石炭这个东西,在京城已经很普及了,南京开封也用得不少,自然是好东西。可要大举使用,还有两个难处。”

“哪两个?”赵桓问道。

“这第一自然是石炭的生产……”赵鼎道:“现在京城西山就在开采石炭,臣去看过,有的矿坑要挖十几丈深,昼夜不停,往外面搬运。石炭沉重,运输不易,要是往几百里外运送,光是运费,就要比石炭还贵。”

“除此之外,在城里还好说,买石炭买木材,都是一样的。可在乡村不行啊,百姓手上没有多少钱,他们宁可辛苦砍树,充当烧柴,也不愿意花钱购买石炭!”

赵鼎顿了顿,又道:“烧石炭的炉子和普通的土灶也不一样,又要花钱买石炭,又要改良灶台,这都是花销,百姓很难接受。”

赵桓长长叹息,推行石炭,不亚于一场移风易俗,其中还涉及到了金钱利益,只怕比改变风俗还要困难得多。

在和赵鼎聊过之后,赵桓没有气馁,相反,他的干劲上来了。

石炭是无论如何,也要推行的。

从煤炭开始,不断推陈出新,改良工具,是能走出工业化之路的。

而工业又是战胜气候变化,走出人地矛盾的关键一步,几乎就是赵桓后半生的追求了。

所以在反复研究之后,赵桓推出了几项措施。

其一,全力以赴,救济灾民,要给普通民众提供粮食和石炭,帮他们渡过寒冬。

其二,要鼓励各地,寻找石炭矿藏,尤其是黄河以北,更要行动起来。

其三,鼓励现有的矿场工人,发明新工具,改良新技术……凡是革新工艺,提升效率的,都有重赏。

皇帝陛下的旨意层层落实,刚刚进入官场没多久的图瓦就接到了命令。

作为十几个通过考核的鹰堡少年,他在几个月之前,很荣幸成为了大宋的公务员。

怎么形容呢?

只能说十分奇妙吧!

现在的科举肯定没有当初值钱,在赵桓不断放水之下,每年都有恩科,各地都可以举办考试,招募书吏。

而且每一次录取的数目还非常多,严重的注水,使得通过科举的读书人早就不是文曲星下凡了。

但话又说回来,哪怕是后世,能进入体制内,并且享有一些权柄,还是很让人羡慕的。

图瓦得到了象征低级官吏的绿色官服,还有一座免租金的房舍,以及每个月高达十五贯的俸禄,外加上每年四匹布,用来做衣服的。

这些待遇使得他可以离开少年们集体居住的营区,享受幸福滴单身汉生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