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71章:持续改革(3/4)

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地的改革持续的深化。

从朱由校掌控军权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场改革必然会成功。

因为这场改革,是一场顺应民意的改革。而且军权、政权上的压制力,东林党已经被清洗出朝堂了,而东林党手上又没有军权。地方上的武装尽管可能有一些,但那些卫所早就烂掉了,根本没什么战斗力。

大明境内的民间财阀钱再多,也无法转变为军事实力。

此次改革,地方卫所一律裁撤,变成了武警、公安作为地方政府的武力支持,同时还有中央军配合,对那些阻挠改革的利益阶级势力进行武力镇压。

本质上这就是一场阶级战争,战争是没有心慈手软一说的。因此此次改革,朱由校和汉皇党对那些阻挠改革的群体,都是采取坚决镇压的态度。

那些利益受到改革影响的阶级,这个时候就像是想要造反,也没有民意基础,顶多也就是蛊惑一小部分的老百姓,很快也就被镇压下去了。而且随着改革的推进,老百姓也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好处,支持改革已经是民心所向,反对改革的阶层更是无力回天。

而在北方改革进行得比较早的地区,改革的成果已经出来了。

朝廷在各省都建立了完善的粮食保障制度,朝廷在各地的粮仓现在都是满的,在调节粮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上粮食价格低的时候买入拉高粮食价格,粮食价格高的时候放出粮食平抑粮价,让粮价始终保持平稳状态,避免谷贱伤农和粮食价格暴涨。

同时朝廷的那些粮仓,也确保朝廷可以对受灾地区的百姓展开赈济。

实际上此时甚至是不需要直接赈济粮食,老百姓也能在受灾的时候不被饿死,因为北方各个完成改革的省份,出现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老百姓只要到工地上去做事,工钱都是比较高的,在粮价平稳的状态下,活下去毫无问题。

相当于如今老百姓要养活自己,已经不仅仅是依托土地,还有大量的务工机会。

朝廷在铁路、公路、水利上的建设投入,是一年一年的投入要高的。如今的大明,已经发展到了密集型劳动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业革命阶段。

在这个阶段,作为密集劳动产业的工业快速发展,同时政府大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大量的就业。随着工人权益保障体系的出台,工人的权益也开始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

而在南方各省,改革刚刚开始,朝廷的粮食保障系统也正在建设,很快也就能够把这个系统普及开来,饥荒在未来的大明将成为历史名词。

这个粮食保障系统,是涵盖粮食产区、铁路、粮库的这么一个体系。大明此时的粮食生产基地,已经有东北、湖广、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河西走廊这几大产区,同时在中南半岛地区的粮食贸易,也正在逐年增长。

北方的这些粮食基地的铁路系统正在趋于完善,粮食产出之后可以直接通过铁路运往各地。

而湖广地区的这个传统的粮食产区,则是通过长江水运的方式,高效率的运往江南等地区。

南方各省的改革,这伴随着铁路的建设。

一大批的铁路工程已经确定了下来,正在进行勘探、施工。此时的大明,已经掀起了一股铁路修建热潮,并且从北方向南方持续蔓延。

当大明建立起一个庞大的铁路网之后,粮食的调节就变得更加容易了。全国的粮食,将通过铁路网络进行大量的调运,哪里缺粮往哪里运,而且粮食产区分布各地,某一个粮食生产基地受灾,其他的粮食生产基地可能则是丰收。

而且随着水利设施方面的投入资金的不断增长,各个粮食产地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都在不断增强,很多耕地因为水利设施的完善,已经能够做到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