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51章:大明粮油储备集团(2/4)

同时,台湾和南洋地区的水稻在天启七年也获得了丰收,每年这些地区遭受一些台风灾害是肯定的,不过因为气候比较温暖,一年可以种植两三季水稻,所以影响不是太大。

天启七年从台湾和南洋运回的水稻就更多了,台湾地区的耕地如今已经开垦出了一千多万亩,吕宋、爪洼岛等地的水稻种植面积也有所增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三千多万亩。

南洋地区的商品粮生产率并不是那么高,因为更多的土地是用来种植甘蔗、香料、棉花,以及一些热带经济作物,如剑麻、橡胶、棕榈之类的。倒是台湾地区的商品粮输出率很高。

不过中南半岛这一年却是开始为大明输出了不少大米,安南、高棉、暹罗这三个国家为大明输出了上千万石大米,都是大明的商船用各种商品换换来的。

上千万石大米对于这些国家优越的大米生产环境以及耕地资源来说,实际上是不多的。主要还是这些国家的耕地资源开发程度很低,过去并没有与大明形成这样的贸易关系。

如今大明的商船愿意大量运走中南半岛的商品粮,这些国家开始鼓励开垦,加上大明国有资本财团的资本开始进入中南半岛,在这三个国家境内大量开荒,未来从中南半岛获得商品粮还将不断上升,这里将成为大明的又一个大粮仓。

这些输入大明,对于此时的大明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一般。

如今大明北方缺粮,一方面是天灾原因,一方面又是朝廷在大量的建设基础设施和工厂,工厂的开工以及矿业的发展等等,都造成了大量人口离开了土地。

南方各省同样也缺粮,主要还是南方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厂、作坊也非常多,大量土地被用来种植经济作物引起的粮食不足。

过去南方的粮食还要靠湖广地区输出,粮食就变得很不充足了,经常出现米价疯长的情况。

如今却是不同了。有了台湾、南洋和中南半岛,以及东北地区输出的商品粮,再加上湖广这个传统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南北沿海各省的商品粮便变得充足了起来。

东北地区和南洋地区的商品粮并不会对湖广地区的商品粮市场造成什么冲击,因为粮食这个东西是可以调节的。

在有了足够商品粮供应的情况下。朝廷可以在北方将更多的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推动圈地运动,同时也可以增加北方各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粮食的生产,从而为湖广地区的商品粮让出市场。

另外,粮食也是可以储备起来应急的。

天启七年还是比较风调雨顺的,因此商品粮的产出是大于市场需求的,国有资本财团自然是进行了一番调控。

湖广地区的商品粮是有多少收多少。然后利用长江水运将这些粮食运出来,加上各地的商品粮,充分保障南北各省的粮食供应,使粮价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之内。

多出来的商品,则囤积起来。

对于国有资本财团来说,有足够的资金囤积这些商品粮。

如今国有资本财团已经牢牢盘踞北方市场,同样也进入南方市场。朱由校虽然一时半会没有把改革推行到南方去,但同样也在通过控制粮价的方式,保障南方百姓的基本生存权。

只要不出现饥荒,就不会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至于南方百姓在南北工业竞争中失业的问题。同样也有办法解决。失业的百姓可以移民,也可以到北方各省务工。

反正只要愿意做事,总不可能饿死人。出路到处都是。

就算是快被饿死了,到地方官府报名移民,路费和沿途的伙食朝廷都包圆了,总不会让人饿死的。而且船运越来越发达,沟通南北的海上客船也逐渐变多了,南北交通是便利了许多。

而且南方一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