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百二十四章艺娘的信(2/3)


在向家峡外,看着自己这些兄弟的遗体火化的时候梁川就无比地自责,与李元昊的火并是自己的私恨,私恨是一道深渊,他将无数人带入了万劫不复。究竟是历史因自己而变,还是历史注意由自己来变?艺娘的话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现在的凤山有无数的外来人,洪不凡他们都很听话,也很勤劳。许多人因为你的缘故选择落户在何麓村,他们也很听何保正的话,凤山的山头一座座被开发起来。山上有一垄垄的地瓜田,这是好粮食,比打麦收成还要好。流民们都在传颂你的恩德,现在的何麓已今非昔比,你什么时候回来看看这个你手带出来的家乡。”

洪不凡他们到达兴化了!这总算是一个好消息,宋夏之战中的流民数量达到数十万之多,要是这数十万的流民有一成分流到兴化,那就能带来不可计量的劳动力。

不可否认兴化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这些有限的资源每个人都能抢得头破血流,却也必须承认,即便是要饿死了,兴化还是有很多旱地被这些当地人看不上,宁愿抛荒也不愿去伺侯这些微薄的产出。

不光是低产的旱地,还有宝藏一般的大山,在不破坏山地水土的基础之上,兴化还有无数的山坡可供开垦,艺娘也意识到了地瓜的好处,这种落地就能生根繁衍的作物是仅次于玉米的优良作物,有了它兴化的人口承载力还能再多上十倍不止!

知军段鹏是个有作为的好官,要是他能妥善地安排好这些流民,兴化未来可期!民族的融合南方的大开发离不开这些南下的流民,他们是创造力更是动力,他们也是生生不息的源泉!

“咱们的港口现在的船只比从前多了数倍,每天收取的手续费都能堆成一座金山。三哥,咱们万达货行现在贩卖的货物应有尽有,加上港口赚的钱几辈子也花不完了,司大人说以前那些年都是守着金山要饭,恨不能早跟着你打天下。外来的这些人也很愿意到码头上来讨生活,他们不会埋怨工作的艰辛,相反他们除了不会水性,要的工钱还有干活的时间都比清源本地的人要来得少来得长。因为他们港口里的化外人更高兴了,因为他们要支付的报酬更少了。”

看来这些流民还真去对了地方,港口上的贸易带动的是无数的就业机会,最不济的在码头上搬搬扛扛也能赚不少的钱。稍微有点头脑的衣行住行随便做一个行当也能混个温饱,要是有生意经的人揽点货物跑一跑,不用几年也能发家致富!

他们的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几代人之后后人就会感谢他们的付出。

苏渭那老家伙应该也跟着成管大队的人回到了清源港,有他坐镇,清源港想不赚钱都难。清源港在宋朝时期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并无原因,只是自己草木一世,将来这港口只不定要落到什么人手里,三十年江东,花无百日红啊!

自己还在这汴京城瞎折腾什么,辛无病到底夏竦把他弄到哪里了?自己一天没他的消息就没办安下心回兴化!

实在不行把孙厚朴与夏雪的事情摆平之后就与夏竦摊牌算了,反正那时候他是孙厚朴的老丈人,也算是自己人了,应该不会再为难自己了!

“听说汴京城都是富贵人家,你在那里要做事业又有各种用到钱的地方,我让夏德海驶着船带着两百万贯去供你使用,不够的后面我再送过去!现在路上不太平,倒是海路反而安全许多,为什么就没有人以护送货物或是金钱来赚钱呢?”

艺娘一句话点醒了梁川,是啊,自己怎么把这一茬给忘了!物流啊,镖行啊!大宋朝一家正规的店都没有,怎么自己忘了吃这头大螃蟹了!

“你要不要在汴京城开一家万达货行的分号?让天下人都知道咱们万达商行咱们的糖现在是供不应求,有多少就能卖多少,汴京城有没有比咱们品质更好的糖?咱们的蚊香木炭箩筐烟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