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三三章 论迹不论心(1/2)

一秒记住!!!狂沙网输入:

有关于辛德勒先生的事迹,为其饰演者的连姆尼森,在私下也曾与楚言进行过很多次的交流,这其中更多的时候,是连姆尼森负责提问,楚言负责解答。

原本连姆尼森是想找导演斯皮尔伯格来讨论的,只是导演实在太忙,实在没有功夫跟他进行详细的探讨。

不过幸好有楚言在,之前在剧本修改阶段,两人也曾有过相当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斯皮尔伯格干脆就把这事,推给了并不算忙的楚言。

连姆尼森的主要困惑就是,哪一个形象,才是真正的辛德勒?

到底是那个生活在灯红酒绿之下,沉醉于美色之中的他?还是那个不惜倾家产,也要竭尽全力,哪怕只为了多庇护一个犹太人的他?

是不是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屠杀,改变了辛德勒,让他变成了另一个人呢?

连姆尼森面临着许多的选择,这让他有些疑惑,毕竟,这样一部注定意义深远的影片,他作为男主角,无疑会被所有人放到显微镜下审视,这也带给了他相当大的压力。

幸好,连姆尼森最终在楚言这里找到了答案,凝聚了数千年祖先智慧结晶的东方哲学,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事实上,这两年以来,楚言先后接触了辛德勒、约翰拉贝、何峰山这三个人物的事迹,从某些角度来说,三人的事迹有高度重合的地方,也有各自的区别。

正因为如此,在仔细研究三位事迹的过程中,楚言也曾被如何去理解这些,类似于“现代圣人”的事迹而苦恼过。

对一名演员来说,要将一个人物在作品中塑造出来,就必须对这个人物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不同演员,就算在塑造同一个人物时,也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别,就是因为,每个人在理解上的差异所导致。

这种困扰,在演绎真实人物或历史人物时,难度会加倍递增,毕竟,现代社会或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们的经历都是真实存在的,剧或许可以虚构,但演员却不能依靠虚假的人设来演绎。

这也是为何一直以来,“真实人物传记类”电影,都被认为是对演员演技的巨大挑战。

最终,楚言也是在偶然间,在一篇清朝作家的文章中找到了答案。

他还记得,文中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落实到辛德勒和拉贝等人上,瞬间就可以解释所有的困扰,就他们的事迹来说,楚言认为,“君子论迹不论心”这句话,就足以解决理解角度的问题了。

就以辛德勒为例,不可否认的是,他当初选择在华沙建厂,正是因为这里有着全欧洲最廉价的大批犹太劳工,可以说,这些劳工所需的工作报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能也就比当初来自非洲的“黑.奴”,要好那么一点点而已。

甚至于,辛德勒的那间搪瓷制品生产厂,原本就是当地nc党,从犹太人那里所没收来的财产,而辛德勒当时雇佣犹太人的目的,无疑是为了利润最大化。

但是,这一切,完全不会对他之后的行为,产生一丝一毫的影响。当他的思想,因为目睹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而转变后,他是为何而来,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当辛德勒豁出家命,努力周旋于各种上层人物之间,只为了庇护更多犹太人的时候,他做出了伟大的行为,他的灵魂也因此而伟大。

楚言自然也把这番理解,详细解释给了连姆尼森听,然后这位就被东方哲学的博大精深所折服了,他越是思考,就越觉得楚言说得有道理,简单来说,对于善事,就应该以出发点来衡量,对于恶事,则需要看最终的行为。

如此一来,连姆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