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卷 纵横四海卷 第五节 英帝国的衰败(1/4)

.

尔人的总统特地召见了赵士珍少将,克鲁格面容沮丧说道

“赵,我很后悔没有听你的意见,现在英军集中兵力,而我军形势很不妙,不知道你有什么办法能打败英军。”

对于这个问题,赵士珍心中有数,看克鲁格大有投降的意思,赵士珍就开始给这位打仗外行的总统打气:

“自从第一次布尔战争之后,英国人的战术和射击技术都没有进步。其密集队形的冲锋在18世纪到19世纪末以前的200多次战争中为英军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新的步枪决定了这种队形已经过时。在机动性很强、战术诡谲多变、火力密集凶猛的我军骑马步枪兵面前,仍然按照军事操典上的规章部署军队的英军将领必定会吃大亏。

“我军在战术上则占有明显优势,我们善于利用各种有效的防御手段尽量减少伤亡,凭借其战壕的隐蔽性,诱使英军以密集队形闯入其射程之内,从而充分发挥其现代火器的杀伤力。此外,与接受传统军事教育的英**官不同,出身平民的布尔人没有森严的上下级界限,善于总结战斗中的教训,在民团成员和指挥官之间互相交流经验,提出建议,随时改进自己的战术。”

“而英国人则只是简单的遵守步兵操典上的规则,一成不变的执行,我们几乎可以预测到英军的每一个行动,这样以有心算无意,胜算又大了不少。英军派系林立,援军中驻扎在南部非洲的是一派,亚洲的一派,欧洲本土的一派,北部非洲又是一派。这些人貌合神离,合作很差,战事一旦不利必然土崩瓦解。”

“其次,从敌对双方的军队素质来看,我军的军队(民团)主要是由大大小小的农场主组成的,他们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家园和国家而战,士气高昂。我国又一句老话‘上下同欲者胜’,就是说这种情况。而在远离本土的南非高原上,女王陛下和大英帝国的利益并不能促使英国士兵主动地作出英勇牺牲,而且这些士兵并不习惯这里的环境,战斗力要大打折扣。

“英军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干线行动,把自己的动向暴露给敌人。而且他们身处敌国,周围是怀有敌意的布尔人,所以其一举一动都立即为对方所知。布尔人则建立起了有效的情报网络,从本国以及开普殖民地的荷裔公民那里获得有关英军的情报。此外,布军还拥有一套灵活有效的通讯系统——回光信号机,这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摆脱有线电报的束缚,在战术上更加灵活。我军屡战先机,英军焉能不败。”

“最后由于贵国农场主经常从事骑马狩猎等活动,从小便掌握卓越的射击技术,几乎弹无虚发。他们对南非内地那种多小山、沟壑、遍布石岩的地形也非常熟悉,擅长寻找有利地形,善于利用地形设伏、包抄、隐蔽或逃逸。而荒凉贫瘠干旱的南非草原,又使得那些从小在农场上与大自然抗争的布尔人磨练得比英国人更能吃苦。英军则主要来自本土的城市,除少数军官和骑兵来自世袭军人家庭外,大多是工人和城市平民子弟,他们不习惯南非的环境,更不适应快速野战的战术。当时英军的训练情况普遍较差,一年仅有两个月的训练时间,且大部分花在队列训练上,骑射技术不精,不善隐蔽,反应迟钝。几次战斗可以看出,英军的射击技术也差得出奇。由这几项问题,英军不但要败,而且一败就是惨败。”

赵士珍的一番话,有理有节,打消了克鲁格的投降念头,开始大胆的放权给赵士珍。

英军正如赵士珍所料,并没有快速的击破布尔军,而是慢吞吞的开向

在这里的半个多月时间,在山上用石头、沙袋和木头构筑了防御工事和火炮阵地,并在从图盖拉河北岸岸边到后方山上的广阔地段内挖掘了纵横交错的多条步兵战壕。布军的炮位和战壕都经过精心伪装,隐藏在灌木丛和荒草中,从战壕里掘出的土被小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