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卷第一章 “隐居”的诸葛亮(2/3)

之计。俘虏诸葛亮只是时间问题。所以看到锦衣卫上报地诸葛亮与名士、权贵往来频繁地情报只是笑笑。把所有地精力全都集中到官渡之战中。

感谢古尔丹之手地月票和打赏。多大家地支持。

而诸葛亮确实没有用这些关系来为自己换取一个官职。他比较好地利用了这张关系网。拜名师交贤友。但是却没有趋炎附势被它粘住。

他深知虽然爱民养士但是却没有霸主之。所

亮在与他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超然的姿态。诸葛亮不时在刘表与幕僚分析局势的时候插上一句自己的见解,往往令刘表等人茅塞顿开;但是等刘表问得急切,诸葛亮却在众位谋臣嫉羡的眼光中故意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时不时用黄月英为他制作的鹅毛扇挡住自己的神情,以防自己鄙夷不屑地表情被刘表等人觉。

时间久了,鹅毛扇便成为了诸葛亮的独家专利,成了他身份的重要象征。

除了参加时政探讨会以外,诸葛亮最重视的还是学习,此时对他影响最大、教诲最多的便是庞德公和司马徽。

庞德公是荆襄地区六大家族中间一支地家主,也是襄阳城内外名士的公认领。他耕读于山野,与老妻相敬如宾,悠然自得。而且这庞德公坚决不做官,他深知不做官自己便是德高望重地名士,做了官便是荆州州牧府中的一员老吏而已。所以不但地方征辟他不去,就算是刘表亲自来请他,庞德公也百般托辞。

据说有一天,庞德公正在田里劳作,刘表亲自来访,两个人就在田里交谈起来。刘表说道:“一个人不做官只保全自身,怎么能够用自己地学识去保全天下呢?”

庞德公笑了,他回答也很有意思:“有一种叫鸿鹄地鸟,筑巢于高林之上,这样他到晚上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来栖息;有一种叫鼋龟的动物,掘穴于深渊之下,卫队就是黄昏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地方来休息。物各有所求,人各有其志,保全天下这样的大事,还是留给您这样的豪杰吧。”

刘表不甘心就此离开,于又接着问他:“先生您辛苦地耕种在田间,却不肯做官领取俸禄,那么,等到您百年之后,您准备用什么留给子孙呢?”

庞德公抚须笑,“当官的人都把危险留给子孙,我却把躬耕苦读、乐业留给他们。只是所留下的东西不同罢了,不能说我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刘表见劝不他,只好就此离去。庞德公也不再继续摆样子留在原地干农活,连忙将这些话语整理成词句,仔仔细细认认真真书写下来,摆在自己的客厅里,让来访的士子都能够看到。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庞德公德高望重的形象便深入人心。

司马徽的水平就差点,他不擅长给自己造势,只知道和宋忠专心治学,倡导务实的学风,在当时虽然颇具影响,却比不上庞德公的名声大。不过司马徽也有一个强项,他擅长给别人造势,号称“清雅而有知人鉴”,再加上庞德公还友情赞助他“水镜”称号,于是时人称他为水镜先生。

在这样两位名师的指导教育下,葛亮的学识突飞猛进,也得到了自己老师的器重和充分肯定:庞德公称他为“卧龙”,司马徽称他为“俊杰”。不过有了名师并不能够自满,诸葛亮还要寻求良友,当时全国各流落到襄阳的学士数以千计,诸葛亮虽然没有过多接触,但是为了了解全国各地的局,他接触的人也为数不少。

从这些人中,诸葛亮找到了自己的知,有屡闻得失的诤友,有远见启慧的益友,有处兹不惑的贤友。正是这些人成全了诸葛亮,让他视野进一步开广,学识进一步提高,让他精通儒、道、墨、法、老诸子百家,从这些学说中吸取营养,领会各家学说的精神实质,兼并收。这样以来,他师古而不拘泥于古,遵从而不盲从,相信而不密信,经世致用,不读死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