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八章 战争措施(下)(2/4)

。正如皇上所言,军队里面是有不少思想落后,不能跟上我军变革的人,但是臣以为他们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性格坚韧,孔明可以用草人借箭,他们总比草人强吧?即使不能派上战场,还可以用他们来处理其他事情,比如管理后勤,管理运输之类。”

他的话很有道理,大战之前应该是增加军队的数量,而不是裁军,而李隽居然选在这时间裁军,真的是让人无法不发表异议,文天祥附和廖胜功的意见,道:“皇上,廖将军之言极是有理,臣也以为现在裁军不太妥当,还请皇上三思。”

“精兵好象是一把刀的刀尖,而军队本身就是刀身,要是没有刀身则没有刀尖,没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则不能有精兵。”杜大用分析着道:“皇上,廖将军所言很是有理,臣也以为当前朝廷不是裁军,而是还要征召适龄男子入伍。”

陆秀夫想了一下,道:“皇上,臣不谙军事,本不该多言,但此事极为重大,臣不得不言。皇上,臣以为廖将军,杜将军,文大人所言不是没有道理。精兵来自于良好的基础,没有足够数量的军队,精兵则无从选拔,臣不赞成裁军。”

他们的话说得很对,没有一个好的基础,很难打造出精兵。要有精兵,就要有一定数量的军队。用我们现在的例子来说,我们引以自傲的国球,世界独大,之所以能有如此盛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从事国球运动的人不少,基础好。国球的基础有多好呢?只要是中国人,谁不会打国球?不会打国球,还能叫中国人吗?要是没有人人会玩国球的盛况,国球还能世界独尊吗?这很难说了。

兵法说的“兵贵精,不在多”,只说了一半,没有说出从何处得到精兵。训练只是造成精兵的一个因素,从足够多的海选人数里面挑选出优秀的兵员则是另一个因素。廖胜功他们的意思非常明显:维持一支足够数量的军队,才能从中海选出优秀的军人。这是深谙兵道之言,不是无用之语。

“祥甫以为如何?”李隽不动声色地问道。

李庭芝不愧是杰出的政治家,道:“皇上成竹在胸,臣不敢多言。臣以为此时裁军对朝廷来说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祥甫,你……”文天祥万万想不到李庭芝居然会赞同李隽的看法,脱口就要质问,李隽笑道:“履善,让祥甫把话说完。”李隽已经发话了,文天祥自然是不好再说,眼睛死死地盯着李庭芝,生怕他再出什么惊人之语。

李庭芝并没有马上发表看法,而是走到地图前,道:“诸位大人请看,这里是淮东,这是淮西,这是江汉之地,这是四川,这是云南,这是汉中,这是关中,这些地方都是朝廷刚刚光复的地方。我想请问诸位大人,朝廷收回这些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还用问吗?是失地都要收回来。文天祥他们不知道他的真意何在,张大了嘴巴不知道如何回答。

还是文天祥愣了愣才回答,道:“这些地方都是华夏之地,朝廷自然是要收回。”

这是再正确也没有的答案了,廖胜功他们点头赞同。然而李庭芝却否决了,道“履善此方差也。这是华夏之地,凡失地朝廷皆要收回,这点没错。但是,事有轻重缓急,这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先收回来是后收后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原才是华夏的根本重地,朝廷为什么不先收回中原,而是先收回这些地方呢?”

陆秀夫回答道:“这是皇上制订的战略,为的是让朝廷越战越强,立于不败之地。”

“陆大人所言极是,那么我还要请问陆大人,要怎样才能使朝廷越战越强?”李庭芝跟着问道。

文天祥代答道:“当然是要调动这些地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中原决战中去。”话说到这里,嘴巴张得老大,可以塞下一只鸡蛋,道:“皇上,臣有罪,请皇上责罚。皇上,臣赞同裁军之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