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三章 伏兵四起(3/4)

了一大跳,也暗自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预先留了一手,派人警戒。

木札礼不顾危险,亲自爬到山岭上看个究竟。他不看还好,一看之下差点把鼻子气歪了。宋军的旗帜也有,灶具也有,这点都没错,让他生气的是这些东西都不知道是什么时间的了。他粗略估计了一下,至少有十几年了。

蒙宋战争在四川打了二十年,小股失散的宋军逃到山里躲藏起来完全有可能,一点也不用惊奇。明白了此节的木札礼把两位千夫长训了一顿,才下令要大军前进。

经此一事之后,木札礼对两位千夫长不放心了,决定亲自警戒,带了一个千人队走在山岭上。一连两天都是风平浪静,一点事也没有,除了发现不少宋军不知道多少年前用过的灶具和旗帜帐篷外,什么也没有发现。就是山里的野兽也许闻到了蒙古人的杀气,都逃得不知踪影了。

到了第三天出了点事,发现凶宋军留下的标语,标语写的是“鞑子听着:剑门关已经被大宋朝光复了。鞑子要是胆敢犯我疆土,准叫你有来无回。”

对于剑门关的局势,木札礼非常清楚,真的是危险,对这一发现惊疑起来,吃不准是真的,还是宋军故意宣传,用来迷惑他。正在他疑惑的时候,汪德臣派人送来急信,催他快点赶去剑门关。

对于汪德臣的笔迹,木札礼自然是认得,一眼就看出这是汪德臣的亲笔信,答案已经出来了,这是宋军的宣传。对于剑门关这样重要的要冲之地,给宋军攻打蒙古不派出援军就不对了,宋军要派人来捣乱很正常,一点不用惊奇。也由此可见,宋军虽然算准了蒙古人会派出援军,就是拿他没办法才来虚声恫吓。

明白了此节的汪德臣还有什么顾虑,下令前进。当然,山岭上仍然要派人留守。宋军虽然拿他没有办法,派点小部队来捣捣蛋还是没有问题。比如动员山民们在山上扔点石块,砸死砸伤几个之类的事情总是可能的吧。

再严重点,组织起山民滚些石头下来,把他前进的道路塞断,让他无法前进,迟滞他的行动。要是这样的话,攻打剑门关的宋军就有更加充裕的时间了。

木札礼不愧是名将之才,他的担心终于应验了,他们遭到攻击。攻击他们的不是宋军正规军,严格点说根本就不是军队,而是附近的山民。这些山民也真是够刁,这是木札礼的想法,其实应该是说他们的行动富有智慧。

山民躲在暗处,等蒙古军队经过,瞅冷子射箭,或是扔出石块之类的东西。更让蒙古军队难以忍受的是,他们还会挖陷坑,放索套。

陷坑这些事物在战场上就没少用,蒙古军队经历得多了,也不以为意,让他们受不了的是山民的索套。索套本来是用来套野兽,用来对付蒙古军队同样效果不错,让他们胆颤心惊。

所谓索套就是在必须落脚的地方挖一个坑,放好绳子,按好机关,一脚踩上去就给绳子套住了,坐起了飞机,来个倒挂金钩。

这种事情,蒙古军队还没有遇到过,要他们不怕都不成。而秦岭山脉连绵数百里,山多林密,最适合这种套索,让警戒的蒙古军卒吃足了苦头,不少人有幸亲身体验了这种新式玩法,给倒吊起来。

光给倒吊起来还是小意思,最让蒙古人难以忍受的是,只要一给吊起来,就会飞来一阵雨点般的箭矢,一个弄不好就会送命。不幸中的万幸,这些箭矢都是土制的,不是军队使用的利箭,要不然的话他们的伤亡会大得多。饶是如此,两千警戒的蒙古军卒也是伤亡不少。

更绝的是,这些山民箭法不怎么样,十箭难有一箭射中,蒙古军卒嘲笑他们射箭是在碰狗屎运,能不能射中纯粹是讲运气。逃命的功夫倒是一流,每当蒙古军卒去追他们时,他们跑得比兔子还要快,根本就追不上。一个弄不好,还要中他们的冷箭。

山民只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