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前奏:风暴之角(2/3)

整个非洲最大的水电站,不仅满足了全州的电力需要,还有不少电力向外输送,使全国人民受益。至今萨拉尼昂民间仍流传着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在建水电站期间,一名浑身泥泞的工人跑到工地附近的快餐店里吃了一份快餐,吃完了才发现没带钱,老板当然不能让他走,说等他的工友带钱过来付清了饭钱才行,工人只好同意了。没多久,他的工友来了,付清了饭钱,直到此时老板才知道被他扣在这里的是他们的州长,他睡着了,因为他已经在工地上干了两天两夜!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之后,萨拉尼昂的发展步上了正轨,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十年后,一个工人每周的收入已经增加到二十英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在非洲,这样的成绩无疑令人十分惊讶,尼姆拉也因此获得了“非洲之子”的荣誉称号。在去年,他挟全国民心所向之威,对臭名昭著的独裁者发动了最后一击。

这无疑是一场实力悬殊而又惊心动魄的决战。一边拥有整个国家的资源,一边什么都没有,只有全国渴望稳定渴望摆脱贫穷的人民的支持,选战从一开始就直趋白热化。西方世界为了保住他们在贝兰的利益,开足马力为那位独裁者歌功颂德————只是不知道他们在大唱颂歌时是否有过恶心的感觉————什么招数都使了出来

,而独裁者更是直接得多,威逼、利诱、暗杀······你能想像到的想像不到的肮脏招数都被他毫不犹豫的使了出来,其中最经济最快捷的暗杀用得最多,在为期三个月的大选中,独裁政府一共向尼姆拉射出了九颗淬过氰化钠的子弹,但是引爆了数枚威力巨大的炸弹,民主的竞选搞得如此惊天动地,实在是少见,意料之处又意料之中。只可惜,他们射出的子弹都让贝兰人用胸膛挡住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仍然还活着,对他们口诛笔伐。就在独裁者准备动用军事手段结束这场令他焦头烂额的恶战的时候,已经忍无可忍的民众用一次暴动结束了他的挣扎,在竞选车队再一次遭遇路边炸弹袭击后,暴怒的民众举着锄头和木棒冲向各政府机关,将警察局砸了个稀巴烂,占领了邮政局、电信局、银行、市政府办公大楼以及重要工厂,直到最后包围了总统府,同样出身贫困线的军人和警察头一回拒绝了总统向同胞开火的命令,独裁者魂飞魄散,哆哆嗦嗦的爬上直升机逃到了外国,受伤的尼姆拉被狂热的民众抬进了总统府,成为贝兰历史上头一位真正通过民选上任的总统。当然,存心找碴的西方世界是不会承认他的,一直揪住最后决定胜负的那次暴动不放,大肆评击,对自己干儿子种种卑劣的行径视而不见,这就是西方的民主!早就看透了西方世界的嘴脸的尼姆拉选择将他们的喋喋不休当耳边风,他要做的事情很多,没空理会这帮伪善家。

尼姆拉的胜利让贝兰人看到了希望,甚至在非洲的历史上都留下了笔墨浓厚的一笔。但是他太强大了,强大到令全**阀感到不安,更让躲在暗处的新殖民主义者如芒刺在背,欲除之而后快。他出于稳定局势下达的收缴枪支的命令更成了军阀们最好的借口,军阀们借此攻击他是白人的走狗,在替主子削弱贝兰的国防力量,一时间暴乱蜂起。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愈演愈烈,而一心想在新政府手里携取更大的利益的国防军选择不作为,整个国家再次被腥风血雨笼罩。尼姆拉尝试了所有的办法,只要是能管用的方法,只有他没有想到的,没有他没尝试过的。但是这场风暴的起源是军阀与人民之间的利益博弈,是不可调和的,除非他愿意向军阀们屈服,让贝兰再次陷入混乱无序中,任凭军阀为非作歹,否则军阀们是不会罢手的。一向施政温和的尼姆拉面对军阀咄咄逼人的态度,选择了铁血手段————既然闹得不可调和了,长痛不如短痛,就让我带领人民将军阀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里,为国家赢得永远的和平好了!他争取到了一些国防军将领的支持,但是这远远不够,贝兰战乱的根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