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评点本】098八章 遭谮(2/4)

,最终还是顺严相之意坚壁清野,大家闭门不出,战战兢兢,无一人有千岁这般男儿气慨!哈哈,说来也真是惭愧。”一边笑着一边眼角斜扫常思豪表情。

只见常思豪淡淡道:“鞑子弓马纯熟,在旷地之上对战,我军原是胜算不大,取守势乃是正确的策略【娴墨:想想,严嵩竟是对的。世事难言如此。】。”

戚继光目光微亮:“千岁果然善战知兵,一语中的。当时军中大量吃空饷,兵士人数不足,而且缺乏训练,且不像现在,又有火铳,又有火炮。有些人不顾军中情况,仗血气之勇想出兵与俺答对战,我两次上书陈说利害,提出防御策略,幸而先帝应允采纳,才使得京师得以保全。事后朝中人等大赞先帝英明,我却被同期几个主战的武举骂得狗血喷头,当时若有千岁在,元敬定不致受此责难矣。”

常思豪心想你这嘴变得倒快。一笑道:“被几个人骂,总比城破后遭万人埋怨要强,不能审时度势,又怎算得上是兵家妙手?大人后来赴山东、江浙等地整顿防务、抗倭杀敌,数年间怒夺岑港,转战台州,突袭横屿,大战莆田,斩首六万有余,终于一举扫平倭寇,官升总兵,统领闽浙粤三地军务,名传天下,可谓不负大丈夫之志。那些骂您的武举,如今又在哪儿呢?”

戚继光这些事迹遍传乡野,无人不知,尤其台州九捷这几役,夺港破岛,奇计迭出,更是他生平得意之作,虽然早已听惯了夸奖,经常思豪当面一提,内心仍大是欢喜【娴墨:小常听人夸多即烦,戚听得更多,因何反仍“大是欢喜”?谓不是欢喜这些事有人记得,是欢喜这份亲近,有亲近事即好办也】,赶忙摇手逊谢。两人一路聊起兵事,倒有几分投机,直走到后花园,常思豪才想起错过了客厅,也不好意思往回拐,便引他至园侧观景暖阁落座。

仆人献茶退下,戚继光掏出一个信封放在桌上,含笑推近去道:“千岁喜入新居【娴墨:不是喜迁。戚顶灯是精细人耶?未必然。一般人顺口就都说喜迁新居了,他此处一个小字眼也没说错,显然此来是有准备的。】,元敬有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还请千岁笑纳。”

那信封上写着四个字:“百二秦关。”常思豪不知何意,拿起打开,只见里面厚厚一沓银票,少说也有百来张。讶然道:“大人何必如此?这礼在下可不能收。”说着将信封放下推回。

官场的规矩,送财礼不能见光,需得套在封袋之中,封面写上几句暗语,指出里面钱款数量。这暗语文官多用典籍诗文,戚继光是武将,用的军形兵容之喻。秦朝乃形胜之国,凭山河之险,有两万人守御足抵百万精兵,故称“百二秦关”。写在这里便是指送上白银两万。本来以当今的行情,礼金过千已是极重,料想常思豪见了定然大为震动【娴墨:皇上也没赏这么多。】,没想到对方竟毫无感觉,而且还打开看过再往回推,这举动未免太离谱了。

他一愣之后,立刻又堆起笑容:“这点小意思孝敬千岁自然是不够的【娴墨:显出底下官员比皇上还能张嘴是常态,一黑又是一片。】,只是元敬调京不久,一时手边不凑,还望千岁原宥,日后得便,一定再行厚补。”说着又将信封推过。常思豪按住他手背:“在下岂是嫌少?大人快快收起,勿让常思豪为难。”戚继光略一犹豫,落目扫去,见他的手背肤色较深,指节粗壮,上面脉络纵横,显得极为有力,心中落底,再次陪笑道:“元敬久在南方,不识京城风雨,日后少不了要受千岁的照顾,千岁如此,倒是叫元敬为难了。”

常思豪盯着他眼睛霍然而起:“戚大人,人都说岳飞之后无名将,唯我大明戚继光。我在军中之时,听大伙儿谈论最多的便是你和俞大人在沿海抗倭的事迹,一向敬你是为国杀敌的英雄好汉。可是进京之后,又听说你这人喜欢结交权贵,四处送礼,本来我是不信的,没想到果然如此,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