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二章 海禁的问题(3/4)

国内丝绸瓷器逐渐充盈,那需求自然就会减少。届时我们自可以慢慢削减,想来其也不会有什么太大意见。若其到时还有需要,我们亦可如隆庆时旧事,允其自行前来我大明,至月港报关,进行贩运。臣以为这亦不失为一好方法。”韩爌缓缓说道,心中也是颇为自得,认为自己的这个主意还很不错。甚至东林背后的那些商人们说不得也能从中分一杯羹呢!

“先生所言有理。但眼下的问题则是,我们大明所拥有的海船数量不足,不过百余艘船的货物,所换得的稻米都无法用同样的船全部运回来。那若是扩大数倍,岂不是会有更多的稻米无法一趟运回?况且占城距大明已是数千里之遥,往来一次,殊为不易。这暹罗还在占城之西南,离我大明就更远,若是真同意与暹罗互市,这海船又该往何处去寻?再花费钱财去建造,只怕是不值啊!”朱友建继续一步步地引诱着。

这时候一直没出声的张惟贤走了出来,拱手道:“皇上,老臣以为,皇上所忧虑之事,倒也不难解决。”

“英国公有何见解?”朱友建问道。

张惟贤直起身子,又看了看身旁的众人,才道:“皇上,在老臣看来,与占城暹罗互市,其实跟与蒙古人互市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我们距离占城暹罗太远,要想过去只能乘船。既然如此,那何不放开手,允许各地的商贾自行贩运货物,驾船前往互市。而朝廷只需要从中抽取部分利润作为税收即可。商人趋利,虽造一艘船耗费不菲,但想来愿意前往占城等地互市的必定不少。即便是数年之后,减少来往,那些商人其实也足以赚回本钱了。”

是啊,怎么可能会少。朱友建很清楚,只要自己今天敢放开口子,那么明天海上立马就会冒出成百上千艘属于大明的船只,前往东南亚去互市。更何况,这不就是等于直接开放海禁了吗?

真的要说起来,大明现在其实并不是没钱没人没技术,只不过这些东西全都没掌握在朝廷的手里而已。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掌握在各地的商贾手中,他们早已经依靠各种方法,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甚至可以说,就算建造福船的技术已经失传百余年了,但只要这些商人们愿意重金悬赏,要不了几年,福船说不定就又会出现了。

所以张惟贤的话虽然看上去没有问题,但其实他根本没有往深处想,或者这原本就是张惟贤的目的所在,等着朱友建上钩呢!

而朱友建也很清楚,一旦自己大规模开放海禁,那么最后受益的绝不是朝廷,也不是百姓,而是那些地主豪商们。所以在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掌控住整个大明的时候,完全开放海禁是绝不可行的。

“英国公此言差矣!恕下官不敢苟同。”不等朱友建开口,一同前来旁听的户部尚书郭允厚便出言反驳。跟着他又向朱友建拱手说道:“皇上,太祖皇帝设禁海令,除了防止倭寇及海盗的骚扰之外,亦是深恐沿海数省流民走失。且胡作为非之辈也容易结于海上作恶。还有若完全开放海禁,也怕沿海数省之民,见海贸之利,皆趋之若鹜,则荒废了农桑,这也不可不防。这也是为何穆宗皇帝只允许开放月港一处地方的用意所在。”

可能是郭允厚的眼光没有看那么远,看不出海贸的真正利润,但他后半句说的也不无道理。人性本就趋利,见到海贸的获利之后,沿海的百姓未必便不会眼红。若是一股脑的都奔向大海,能不能有收获倒还在其次,抛荒了田地那才是大事。

不然那些贩私盐的又都是从何而来?种地才能挣几个钱?私盐一趟就能获得多少倍的利润,而那还得冒着杀头的风险。现在竟然有一个朝廷允许的,比种田要能获得更多收益的,还不必担心被砍头的事情,谁敢说他不动心?

至于说流民可能会逃往海外,那其实是小概率事件。自古以来,中国的老百姓都是很留恋故土的,若不是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