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百七十二章 改革中原(1/4)

( ) 忽必烈眼光扫过大帐,终于在角落里发现了一个身影。

“赵璧,你从燕京至此,不是有事禀报吗?为何迟迟未言?”

赵璧从角落里膝行而中,跪伏在地,嚅嚅不敢言。

“怎么了?刘秉忠呢?他规划的燕京新城,进展如何?”

赵璧的脑袋,埋得更深了,隐隐声音传出:“微臣……罪臣,犯下大错,求大汗责罚!”

“起身,好好说话,怎么回事!”

赵璧终于缓缓抬起头,眼中有泪水闪烁,“刘秉忠已经不告而别。”

“什么!”忽必烈怒喝道。

“五日之前,刘秉忠突然从寓所中消失不见,只留一份万言奏折,让罪臣转交大汗。”赵璧从怀里掏出一本厚厚奏章,双手高高捧起,端在头上。

忽必烈没有去接那份奏章,冷冷问道:“为什么现在才来说这事?为什么没发动去寻找?他到底去哪了?”

“是……全是罪臣过错……”

忽必烈不想用刘秉忠,却并不意味着他会允许刘秉忠私自离开。这种人,无论去了哪,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此事,微臣以为,不全是赵璧先生的错……”史天泽忍不住开口说道:“是高天锡……”

忽必烈猛吸一口气,长吐而出。

确实,高天锡被杀,他刚刚建立起的密谍司,势必还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对于刘秉忠的监视,便难免出现漏洞。

该死的,这厮一定跑东北去了!

侍立身后的阿里海牙,取下赵璧手中的奏章,递给了忽必烈。

洋洋洒洒,真有万言。

刘秉忠在奏章之中,并没有任何的怨愤之语,只是说近来心有所动,决定外出游历。主要的内容,是针对中原的现状,给了许许多多的建议。

刘秉忠觉得,中原治理应首重农桑。包括各种水利的修建、以减免赋税来吸纳各地流民、边境区域的军屯改良,尤其是对于黄河的治理必须提上日程。

其次是教育,除了在各县级区域加大学堂的建设与投入之外,应尽快地重开科举,以选拔贤才,改变如今以推荐为主的官员任命体制,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一个明朗而通畅的仕途渠道。

第三是贸易的开拓,重点要发展与西域的贸易,同时重视与宋国全面贸易的开展。可以参考金国故例,在淮水两岸,择扯开设榷场,以鼓励双方的民间贸易,促进南北商货流通,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中原的经济。

在刘秉忠看来,目前中原内部最大的危机,是汉世侯依然拥有相对独立的区域治理权力。各汉万户在自己的领地之内,不仅拥有治兵权,还有制定税赋的权力。忽必烈虽然已经称汗,实际上不过是中原的“共主”,而非国主。

这其间,最严重的当属益都,兵不受调、官不听宣。再不改变,国将不国。

为此,刘秉忠提议,应当对所有的汉万户进行军民管理的分权。每个世侯之家,或军或民、或将或相,只能保留一人。即掌军权者不能任一路以上或中枢为官,任职高官的便需放弃军权。以此,将中原各地的军民管理,真正收归中央。

同时,推广行省制度,改路为省,正式厘清各省地域与管辖范围,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管治。

对于燕京新城的建设,刘秉忠也给了许多的建议。包括新址的确定、都城的规划、皇宫的规模、官民的住宅配置。甚至还考虑了河道的疏通,不仅要通过卫河联接大沽寨以获得出海口;还建议考虑重新挖通运河,以打通南北的水路运输。

忽必烈花了半个多时辰,才把这份万言奏章看完。

掩卷长息。

这万言书中,其中很多的内容,是当年蒙哥刚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