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十一回 裹挟罗成离涿郡 太行山现城市群(2/3)

副将之职正合适,上有骠骑将军伍云召引导,早晚必成大器!世叔当加强边关力量,早晚小侄登基称帝后要开疆裂土征伐东北数国的。”杨二毫不隐晦自己的野心,这也体现未把罗艺夫妇当做外人之心。

“既如此,本王当助千岁之功矣!”罗成起身拱手拜道。

“呵呵!世叔、婶婶且请静候佳音,小侄去也!”说罢,杨二带着罗成和随身众将走出王府。

大半年时间的在外漂泊,杨二着实有些想念父皇和母后了,归心似箭般催促着手下众人赶路。这次直接回返京城随行的人员众多,远不是以前极为低调的十几个伴当了。伍云召带着手下500精锐士卒随护而行,罗成也带着两员亲随副将随行,他们是尉迟南和尉迟北哥俩儿,同行的还有200名罗家府中家兵。

伍云召不在范阳时,白马义从营暂由薛万彻统领,凌敬仍回河间府为主簿协助宇文化及。同时,杨二还做了件让大家看不懂的事:急调泽州府尹卢照邻回潞州,府尹一职暂由大将李景接掌,洛口城守将只留伍保一人。

一行经过数日进入太行山东麓的伟泽关,踏着山中官道深入太行。这天便来到了太行山总部的金顶大寨山脚之下,这时的金顶寨山下早已建成一座城池了,官道穿城而过,城门上方刻有“金顶城”三个大字。原镇守大将华公义带着一众各山副将们早在城门外等候了。

华公义众将迎着杨二一众进了城直往城中帅府而去。于路杨二问着华公义了解各山寨的发展情况。

“主公,我等这里18座大小山寨均按统一号令弃寨与就近的平原开阔处筑城,如今已经筑城大小城池18座,各城均按县镇打造,均有潞州书院毕业的文职吏员治政事,原山寨副将皆成为各城守将,统兵驻守。我这里的金顶城便是较早筑城的大城,城内工农士商都有发展,为我太行山区最繁华之地矣!主公你看,这街道两旁可谓是商贾云集了,当前城中有居民近2万,每日往来商贸的人员不下2000人。主公这步弃寨筑城之法原先各头领副将都还不解其意,现在每座城池均带动了一番经济发展,目前,我太行山区域内百姓已达200万之多了,且生活稳定富足,百姓家家皆有余粮,在不是偏避之地了。”

“王爷千岁,千千岁!”就在华公义边走边介绍之际,不断有百姓在街道两侧跪倒高呼,沿途迎接杨二一行的百姓络绎不绝,需要沿途值守的晋军官兵维持秩序才能通过。

“呵呵!看来本王对这广大山区的改造建设初见成效了,吾心甚慰!还记得去年本王就曾说过要把这穷山恶水之地打造成我大隋天下的粮仓,要充实这里的百姓,让这里成为本王的藏兵之地。太行山晋军不出则已,出则可横扫天下!收复冀州之战足以看出我太行山晋军之强矣!”看着眼前太行山区的变化,杨二也是非常高兴,自己的“城市化”建设策略看来是非常成功的,这带动了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其实杨二心里想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把人都聚集在条件好的城市里,都给我敞开了“造小人”。太行山官兵也将自己定位为晋军主力,不在是成天在山上驻扎的寨兵了。

说着说着,众人便进入了金顶城帅府了。这帅府也是按照潞州帅府“作战室”制式建造,正面墙上绘着一副巨大的太行山区地图,上面标明了18个城池的名字和位置以及连接的条条道路等,一眼看去便能对太行山原本复杂的地形一目了然。

“很好!今后这太行山区便成为我大隋一州郡,名为“太行郡”,这金顶城便郡州府治所。华公义将军亦文亦武乃是本王不可多得的帅才,本王便任命你为“太行郡”府尹,主政管军。”杨二在这幅地图前边看边点头,并大声发布着任用命令。

“谢主公!华某必潜心为政,为主公将太行郡打造成不亚于河东郡的天下粮仓,并为主公多练精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