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622章 被洗脑了(2/2)

一个看上去比较朴实,“便民”范儿的东西,在他心中,可以做为某种“恩”去施。

但这个“玻璃”,一眼就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利润,这的确惊到他了。

正如晏时玥所说,这个买卖,国家不做,还有谁敢做?又有谁能做呢?

而这样的买卖,收回来让它蒙尘,也确实太可惜。

看下方诸臣瞬间改弦易调,商议起了“如何施行”的问题。明延帝恍然发现,他被他小闺女给洗脑了。

方才那一幕实在太过震撼,而她随后公布的数字也太过震撼,这就好像平地一声雷,把他们给震懵了,然后就不由自主的,被她牵着鼻子走了。

“皇上,”林弗建上前道:“臣忽然想到一个故事。”

明延帝道:“哦?”

“臣想到了昔年管仲‘服帛降鲁梁’之事,似乎略懂了相爷所说之‘经济’。”

服帛降鲁梁,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说齐国的国力衰弱,管仲看到鲁、梁两国都善于织绨,就向齐桓公献了一计。

于是齐桓公和大臣们都穿上了绨服,上有所好么,百姓也就跟着穿绨。

由此,齐国的绨价格大涨,鲁、梁商人也跟风把绨料运进齐国,两国百姓种桑麻织绨,然后再用赚到的银子,低价购买齐国的粮食,齐国也配合的卖粮。

这样一来,鲁、梁二国为了发展丝绸业,就难免荒废了农业,而齐国,则乘机大力发展农业。

表面上,所有的国家都繁荣了起来,齐国的国力大增,兵强马壮,而鲁、梁二国的织作业发达,同样是国富民强,看上去是多赢的局面,危机却正隐伏其中。。

数年后,鲁、梁的粮食完全依靠从齐国进口,时机便成熟了、

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同时禁止百姓穿绨,之后“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十个月后,“鲁、梁之民饿馁相及”。

也就是说,鲁、梁二国已经将田地种了桑树,改种粮食已经来不及了,存粮难以为继,很长时间都恢复不了农业生产,在饥饿难耐之下,两国就不得不归顺了齐国。

这确实是古人在经济学方面运用的一个出色例子。

管仲在这方面,绝对是一个专家,“衡山之谋”、“买鹿制楚”、“买狐降代”等等,都是类似的运用。

晏时玥听林弗建复述了一下这个故事,就明白了他的用意。

他,不直接劝明延帝做或者不做,而是纡回的表示,这个事儿,咱要是好好盘算盘算,有可能会非常有用,兵不血刃削弱别国国力什么的……

毕竟,咋说呢,玻璃它总归是个装饰品,有啥用呢?

卖给邻国他们也不能用来打仗,所以,用我们无用的东西,若能换来他们有用的东西……那就是成功。如果我们细细筹谋,兴许还可以达到“服帛降鲁梁”这样的效果。

明延帝若有所思。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