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85章 风云突变(2/3)

就好办了”

这一句感慨,让管明棠颇以为然的点头说到。

“委员长说的极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恰如元人张养浩的所述,世间当属百姓最苦,百姓所求极为简单,无非食饱衣暖,家人安康,只消自己那几分地种得出粮,官府苛索尚不至无以为食即可……

提及百姓苦楚时,管明棠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些衣衫褴褛、面呈菜色的农民,话匣子顿时打开了。

“……降租减息只是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而为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收入问题,现在邯彰才会以借以民团为由,行集社会散力之实,兴修水利,去年冬春之际,通过翻修前代水渠、新建水渠以及开钻大量机井,使得专区灌溉面积达1045万亩,专区的农地因此得到灌溉,农民得享灌溉之利,而灌溉于华北极为重要,以今年为例,灌溉于农作物每亩增收产量为:小麦123斤,粟12斤、棉花斤,增产效益非常明显,”

提及专区的农业成就,管明棠显得很是兴奋,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成就,而在管明棠讲述着专区的农业进步时,无论是蒋介石亦或是杨永泰都是颇感兴趣的专心听取着,偶尔他们还会打断管明棠的话语,问一些他们关心的事物。

“那么农民受益几何?”

尽管过去从一些报纸上可以看到对邯彰专区的吹捧,可却远没听管明棠讲解的如此仔细,蒋介石自然问到一些他关心的问题。

“回委员长,华北旱地过去多一年一熟,产量低而不稳定,而有灌溉之地,年中可获两熟,产量以及收入提高一倍以上,以计算种植小麦为例,每亩可获收入超过12元,而种植棉花收益最高,可得42。58元,以当前实施灌溉增收计算,每亩实际增收可达15元,而以邯彰专区受益田亩1045万亩加以计算的话……

不用管明棠于心底默算了,在蒋介石和杨永泰两人心间已经有了大致的数字,在惊讶于这个数字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这个年青人刮目相看。

“灌溉之利,众所周知,可兴修水渠、开挖机井所需经费从何而得,”

杨永泰的问题,让蒋介石的眉头轻扬,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有钱,什么事都能办成,没钱,什么事都办不成

面对这个问题,管明棠到是对这位秘书长另眼相看,别人只能看到专区的成绩,而他关心的却是其背后。

“经费,从决定兴修水利工程时,卑职便一直为经费问题头痛,兴修水渠,尚可以提供民团食费为基,只需食费、料费,虽是如此,两月食费亦高达数百万元,加以原料费用,计款达九百余万,而开钻10眼机井,虽采用水泥预制套管,成本较廉,但每井成本仍高达元,”

相比水渠,虽说机井成本相对“低廉”,但在设计专区的灌溉系统时,出于考虑到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利用,因此管明棠机井数量被严格控制,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水利施工成本激增。

“……所需一千万元经费,其中六百万元以发行年息五分的水利债券的方式筹集,而另外四百万则通过银行借款解决其中之半,而另外两百万则通过向社会筹措……”

在管明棠提及社会筹措时,杨永泰则笑了笑,去年他就听人提到过专区在修水渠时按每亩5元的价格,向人均拥地亩以上的大户筹集了一笔款子,至于多少无从得知,相想来远超过这个数。

至于水利债券,在杨永泰看来,更是管明棠自掏腰包的结果,是北方公司购买了专区发生的债券,这也是财大气粗的结果,换成旁人,恐怕也只能从“社会筹措”上做文章,但管明棠的作法,还是给了他一定的启示。

“而则以征收水利捐以及收取灌溉费加以偿还,以今年所征水利捐与灌溉费为例,除去偿付债券利息外,余款将悉数用于维护、新建水渠以及添购设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