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二百零四章 套中有套(2/2)

成交,顿时就让杜冲,韦兆丰等人急眼了,长安洛阳的富人最多,可不能让长孙氏一家把钱都赚了。

他们立即以同样的条件向于秋提出合作,于秋自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不过,他们两家只想做关中的市场,于秋让他们各投三百万贯,修建五万亩大棚,并且承诺,他们所种植的蔬菜,将与长孙氏大棚里面所种植的品种不同,这样就可以避免竞争。

反正光是一座长安城就有近百万人口,周边各州县的人口也非常密集,十几万亩大棚蔬菜田种出来的菜,根本不愁卖。

然之后,这两家又各自采购了两百万贯的蔬菜,并且与长孙氏采购的品种错开了。

反正于秋种植的青菜种类都有十几样,黄瓜,西瓜,哈密瓜,甜瓜,冬瓜等都有,随便就可以帮他们岔开。

只是他们两家对洛阳的市场不感兴趣,没有投钱在洛阳开大棚。

再之后,有条件有财力的人也纷纷不落后,和于秋达成了合作协议,或一二十万贯,或三四十万贯的,从于秋手中买走他们自认为赚了大便宜的半价蔬菜。

至于那些没有条件与于秋达成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的,于秋就是一副不待见的样子了,他们死磨硬磨,于秋最多也就同意给他们打八折,将这些蔬菜以四百钱一斤的价格买回去,再算上运费折损,他们够呛能赚到什么钱。

当然,想要五折买,也不是不可以,拿粮食来洺州换,于秋甚至能给他们多打一折,这就让那些人觉得很划算了。

禁止转码、禁止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模式!

而实际上,从头到尾,划算的只有于秋一个人,因为,他掌握了定价权,并且,利用王门,竖了一个很高标准的价格线,让他们自以为比王门买的便宜很多,就赚到了很多,而实际上,于秋除了建造大棚的首期投入比较多,真正用于种植这些蔬菜的农药,肥料,种子,其实都不值钱,如非是投入一些人力而已,今后要是把修建大棚的成本赚回来了,哪怕是几文钱一斤的卖这些蔬菜,他也大有赚头。

比如大棚里种植的红菜苔,掐一轮,长一轮,一亩地可以持续卖两三月,产出上万斤,即便是卖几文钱一斤,亩产价值也能达到几十贯,比种植其它作物的性价比高好几十倍。

一个下午的时间,武安县衙的财务就收到了将近三百万贯的铜钱和价值一千二百万贯的丝帛,铜钱会随着物价的下跌升值且不说,等到明年开春以后,数十万亩大棚在北方各个州县开始搭建的时候,于秋现在收到的这一千二百万贯丝帛,就至少能换回一千五百万贯钱来。

因为,各家集中修建大棚,对于盖顶棚所需要的丝绸,会有大量的需求,导致明年整个李唐的丝绸市场都缺货,于秋则是可以趁机高价出售手中的丝绸,并且推出毛纺制品,抢占市场,很可能明年大唐的货币市场,除了丝绸和麻布两种织物之外,将会增加羊毛布,或者羊毛线。

而且,这一项新货币的源头,几乎全部掌握在于秋手中,这也算是于秋隐藏在套路中的另外一个套路了,而在这个套路后面,于秋还藏着一个关于货币的大招。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