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五章 妻妾(1/3)

太子妃唐氏回到了自己的寝殿,看起来心情不是很好。

她从外家带来的亲信随从岑嬷嬷见状便上前询问:“娘娘这是怎么了?可是西边又说了什么不进耳的话,让娘娘赌气了?”

岑嬷嬷指的是住在西配殿里的良娣陈氏。陈良娣原与太子妃唐氏是闺中的好友,进宫后也有几年守看相助、妻妾和睦的日子,只是天永日久,有些情义总是难免会产生变更。如今太子妃唐氏与陈良娣在人前还是一副好姐妹的样子容貌,彼此亲近关心,但私底下,却早已离了心。实在自打皇孙夭折后,陈良娣大病一场,就沉静了很多,近几年却似乎又重新生动起来,最近还时不时说些让太子妃唐氏赌气的话。因此岑嬷嬷一看太子妃心情不佳,就料想是她在搞鬼。

不过太子妃唐氏还是很公平地还了陈良娣一个清白:“跟她没关系,我是在为别的事烦心。”她把肃宁郡王赵陌进宫请太子向天子说项,为他与永嘉侯嫡长孙女秦含真赐婚一事说了,随即叹道,“秦三姑娘明年才及笄,父亲又远在广州任官,照理说,肃宁郡王不该这么着急的,他才十七岁而已。想必是前些时候,我策划着想要撮合他与云阳侯的嫡长女,他不乐意了,才会想要尽快将亲事定下来。真是孩子气!我想要再劝他,又怕逼得他紧了,他反而不兴奋了。”

岑嬷嬷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事实上,肃宁郡王与云阳侯府大小姐这门亲事,当初太子妃还跟她商量过呢。

她忙道:“肃宁郡王与秦三姑娘想必是青梅竹马,情义深厚,才会认定了她。他年纪尚轻,哪里懂得其中的轻重?一时糊涂,不明确娘娘的苦心,也是有的。娘娘不必着急,请太子殿下与肃宁郡王分辨明确就是了。”

太子妃摇头:“殿下是同意肃宁郡王与秦三姑娘的亲事的。你让我如何进言?难不成要跟殿下说,他亲舅舅的孙女儿,不如云阳侯府的千金么?”

岑嬷嬷不由得哑然。这话当然不能说出口。太子殿下一向是非常敬佩永嘉侯的。后者不象承恩侯,乃是已故的秦皇后一直关心念叨的小弟弟,还由于种种误会,在边境滞留三十年,吃尽了苦头,荒废了青春。无论是天子还是太子,都急切地想要补偿他。但永嘉侯又是个极明理懂事,知道分寸的好人,他谨守外戚天职,从不越界,明明在西北时是颇著名气的名儒,上京后也没再正式收过学生,甚至连本来的学生都减少了往来,多年来只沉迷于诗词字画,游山玩水,也从不给儿孙们求官。倘若本朝外戚都象他这样省事,天子定会轻松很多。因此,天子与太子对他更加敬佩了。

秦三姑娘据说一直追随永嘉侯学习字画,极得永嘉侯宠爱。说她不好,配不上肃宁郡王,这分明就是在太子殿下眼前找打呢!

太子妃又叹道:“实在秦三姑娘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她进宫未几,但每回都安安静静地,礼数周全,斯文讨喜,还画得一手好画!她画的画,比很多闺阁中人的字画都要强,更兼见多识广,是个很好的姑娘。外头的人都说永嘉侯夫人如何粗俗,实在她们压根儿就没怎么见过她,她不过是性格直爽些,不习惯与人弯弯绕绕地说话罢了,就与那些武将人家的夫人太太们差未几,甚至比好几位将军夫人都要斯文些呢。她教养出来的姑娘,又有永嘉侯亲身教导诗书,哪里就差了呢?倘若秦三姑娘只是做个肃宁郡王妃,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我还挺爱好有个这样直爽好性子的侄媳妇,省得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都要跟人斗心眼儿。”

岑嬷嬷立即就明确了太子妃的言下之意:“可是……肃宁郡王将来并不仅仅是个郡王呀!秦三姑娘的性子,如何能当得起一国之母呢?”

太子妃眉间微蹙:“可不是么?要做这六宫之主,只知道诗书礼节,是万万不够的。蔡氏倒是个天生的皇后料子,年纪与广路也相当,偏偏广路铁了心要娶秦三姑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