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章 安抚(1/3)

一秒记住【笔趣阁中文网】,为您供给精彩浏览。

虎伯叹了口吻:“吴少英还能怎么说呢?他也不轻易。亲家太太对他有养育之恩呢,这关系可不是说断就能断得了的。”

不过恩惠回恩惠,吴少英对于关芸娘,依然还是那句话:只有兄妹之情,没有夫妻缘份。实在,所谓的兄妹之情,到这时候也不剩什么了,只不过是面上情儿罢了,拿来搪塞关老太太的。吴少英对于关家,统共也就只有关大舅一个,还能算得上是有情份的。他固然咬定了不肯娶关芸娘,但对关大舅还算不错。

他私下劝了关大舅,说对方带着妻儿上京往依附永嘉侯府过活,并不是不行,可是以关大舅的身份,就算能在京城安下家来,在侯府打个秋风,混混日子,又有什么益处?别说是给外甥女秦含真撑腰了,只怕侯府那边秦平娶了新媳妇,当了家,不想再接济关家,他也没处说理往。关家好歹也是读书人家,开着学堂,在米脂县是受惯众人尊重的,难不成真要哭着喊着,逝世缠烂打着向妹夫的续弦哀求一点钱粮么?这又是何必?

因此,关大舅与其上京,倒不如随吴少英到任上往。吴少英如今做了金陵的官,固然品阶低一些,但也是正经官身。金陵府又富庶,关大舅不论做什么都好,哪怕是开个蒙学馆呢,若是胆子大一些,也可以跟在吴少英身边,帮着跑腿办事,也算是有个差使。历练上几年,若本事还过得往,就补个吏员又如何?横竖关大舅已经不指看在科举路上能有什么出息了,做了吏员,也算是份稳稳当当的前途。

吴少英一番苦口婆心,还真劝得关大舅动了心。固然关老太太保持儿子孙子都要上京往,才干有好前途,可假如真照吴少英所说,往了京城也只能看秦家脸色过活,那还不如留在米脂老家的好。金陵府则是另一个吸引人的往处,传说中江南富庶之地,能到那里往生活,在关大舅心目就跟做梦一样。吴少英这个表弟可以说是与关大舅自小一块儿长大的,论情份自然比秦家要深得多。能指看表弟,总比处处依附秦家好呀。

只是这做吏员嘛……就有些分歧关大舅对于自己父子前途的期看了。假如真的进了胥吏一流,将来他的儿子就不好参加科举了。关大舅自小受关老秀才熏陶,感到科举方是读书人的正途,一心盼着儿子将来能考秀才、中举人,一路会试、殿试地考上往,成为进士做官,光宗耀祖的。这做吏员固然可保生计无忧,却也断了他们一家的前途。关大舅不大甘心。

假如真想做吏员,他在米脂县就能做了,从前凭着秦家的面子,这点小事算什么呢?之所以从来没有动过这个动机,就是为了家中男子读书科举考虑。关大舅不用想都知道,假如他真的做了吏员,逝世往的老爹怕是要不得瞑目标。

但假如只是跟在表弟身边做个跑腿的,关大舅心里又有些过不往。他在老家做惯了体面人,总感到这差使有些不那么体面,好象身份平白低了表弟一等似的。可是,金陵府又实在吸引人,依附表弟,好象比依附逝世往的妹子的夫家更让人有底气……

关大舅纠结了,迟疑着不知该怎么选择才好。

吴少英也不劝他什么,就让他考虑往。反正关大舅一家子在米脂,上有老下有小,妹妹还未出嫁,他们身上又还有孝。总要等到明年开春,才是二十七个月的孝满之时。关大舅不管是往京城还是来金陵,都要在那之后了。他若真要抛家别业,离开故乡,后续要办的事情还多着呢,不可能这就随着吴少英与虎伯父子离开了。

有了吴少英抛出的饵,关大舅陷进选择艰苦症之中,倒是把关老太太给劝住了。她知道秦家与吴少英都没有抛开关家的意思,便也消停了很多,不再闹腾。毕竟老太太心里也是知道轻重的,既然亲家没有断亲的意思,自然不能真把人给得罪狠了。可吴少英说可以让关大舅往他任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