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八章 用功(1/3)

固然秦含真定下了新的学习打算,但她的日子并没有太大的变更,仍然是逐日练字、背书,学点简略的针线活,陪祖父、祖母聊天。

这也难怪,无论她有多大的志愿,现在还是个小女娃呢,还在打基础的时候。不先把基础知识学好了,谈何学琴棋字画、诗词歌赋、古董金石?

不过,基础知识也不意味着无聊。秦含真现在天天都会听祖父讲一个时辰的课,说是启蒙课,教的也不过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样浅易的课文,但秦老先生身为名师大儒,讲起课来自然跟一般的老师是不一样的。

比如他教《三字经》,不但会教人熟读背诵,能抄会写,还要把上头的每一个典故都讲得清明确楚,是历史上产生的什么事?涉及到什么人物?这人物有什么著名的事迹?诸如此类,都要接洽着讲一遍。此外,还有三纲五常、六谷六畜、五行五方、九族五服、八音六艺……这些全都讲起来,那就复杂了,尽对不是十天半月就能讲完的。要是秦老先生讲究一些,样样都要说得具体,说不定一年了还未必能教完一本《三字经》呢。

又比如他教《百家姓》,那也不仅仅是知道世间都有些什么姓氏而已,每个姓氏的由来、分支、著名人物、历史事迹、郡看堂号,他都能信手拈来,听得人一愣一愣的。

还有他教《千字文》,那涉及到的天文、地理、生物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等的知识就多了往了。

这全都是秦含真从祖父的学生之一王复林那里听来的,着实赞叹不已。倒是王复林于承枝等几个学生,都在庆幸自己是拜了秦老先生这么一位名师。若换了在别家先生那里求学,怎能学到那么多东西?而其中王复林由于前头有一位堂兄王复中曾经在秦老先生门下苦读,如今已经是一位翰林,时常觉到恩师教的东西十分有用,过往感到恩师教的很多都是无用杂学的想法,早就抛到脑后了,还不止一次写信回老家,吩咐弟弟必定要认真努力地学习,千万不要鄙弃恩师教导的任何一样学问。王复林牢记堂兄教导,上课时总是最居心听讲的那一个呢。

不过,秦老先生这只是为孙女启蒙而已,还是二次启蒙——据说是已经教过一次,但桑姐儿不大爱听,只把书背熟了,道理没听明确,如今书也给“忘”了,只能重来一次——很多道理不会讲得太深,跟王复林等筹备考科举的士子们不能比。他打算只教孙女些皮毛,等将来孙女儿长大些,学问也有上进了,再往深里讲解。如今他也不请求孙女儿把他讲过的内容全都熟记下来,但要她至少得记住一半以上,别人提起的时候,她要能听明确人家讲的是什么话题。

这个请求实在不算低了,秦含真开端时还苦恼过,担心自己做不到,但后来创造自己现在的这个身材,记性实在不坏,通常一篇文章读个三四次就能背下来了,听完祖父的授课后,三两天里也能记住八成,而且还记得挺牢,心里也松了口吻。怪不得牛氏常说,桑姐儿自小聪慧,只是太贪玩了不肯好好学习呢。这么好的禀赋,糟践了就太惋惜了。

秦含真现在听课的时候,都会专心致志地听讲,有不明确的处所立即就问,下了课就马上把知识要点收拾一下,用笔写下来。有句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现在仗着这个身材的禀赋,能把祖父教导的东西记个七七八八,但天知道这是不是由于小孩子本来就记性好的关系呢?等她长大了,好记性还能保持下往吗?还是做笔记更可靠。将来想要复习的时候,对着笔记也比回想记忆要可靠得多。

秦老先生对孙女儿的这个习惯非常赞美,还经常对妻子牛氏道:“桑姐儿不仅聪慧,还十分好学勤恳,真真让我刮目相看了。可见孩子总是会长大的。小时候我们总说她调皮不懂事,如今她可不就郑重多了?”

倒是牛氏心疼孙女儿:“逐日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