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十章 家事(1/3)

秦平前两日来了信,重要是说些家中的琐事,诸如米脂刘账房要上京报账,还有京中几处新产业今年收进颇丰,等等。

还有隔壁的宅子,也许再过不久就会彻底回永嘉侯府所有了。

据秦平说,这是长房那边出了力,一方面打点了工部的人,叫他们向谢家人施压,借口天子新赐给臣下的宅子,需得修葺一下才干让新主人进住,实在就是在逼谢家人搬走。另一方面,长房秦仲海夫妻俩也往寻了谢老尚书生前的门生说话,通过他们向谢家人递信。

谢家人之所以逝世赖着那宅子不走,实在是就由于谢大爷是白身,儿子身上也还没有功名,担心这一搬走,就彻底失往了尚书府公子这个高高在上的身份,没措施再重回京城权贵圈中来了。他们过惯了几十年高官厚禄的好日子,不想就这样回保定乡下度日,一心想着要撑到儿子有了功名在身,订下一门显赫的好亲事,再考虑离开。到时候即使他们回了老家,儿子有岳家扶持,将来也不愁没有好前途了。

他们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问题是,他们算得再精,也要看别人是不是愿意配合。谢老尚书本是冷门出身,一家子就再没第二个有出息的成员了,连他的儿孙,都是读书不成。谢老尚书一逝世,谢老夫人也随着往了,谢家立时几乎打回本相。真正显赫的人家,哪里还能看得上他家的孩子?而略次一等的人家,谢家人又嫌弃。

谢家人倒是想尽快让儿子考个功名回来,再给儿子订下好亲事呢,可如今谢老尚书夫妻俩逝世都还未满三年,谢家人尚未出孝,如何能科举、说亲?谢家人心里再着急,也只能厚着脸皮持续在这处曾经的尚书宅子里赖下往了。

秦仲海托到谢老尚书的门生眼前的时候,话里话外的用辞还是相当堂而皇之的,只拿诏书说事。但姚氏到了对方女眷眼前,说的话就没那么客气了,隐隐约约地,透出几分要挟来。

谢家人认为赖在宅子里,就能得什么利益,可秦家永嘉侯是什么来头?圣眷又是何等隆厚?天子赐了宅子给小舅子,本是恩宠,可半年过往了,小舅子都没能搬进往,如今还被逼得离开了京城。满朝文武都对这种事束手无措,生怕被人按上一个威胁老臣后人的罪名,可天子这口吻能咽下往么?诏书都不算数了,天子的威严在哪里?天子仁慈,不与谢家人计较,谢家也得懂得分寸才是。

真逼急了,无论是天子还是秦家人,决定要给谢家一点色彩看看,谢家的孩子别说考科举得功名了,只怕连说一门象样的亲事都成了妄想。还有谢老尚书的那些门生故旧,既然束缚不了谢家人,那就别指看能在仕途上有什么大作为了。

秦家人虽是外戚,但这种事不是办不到的。谢家人也好,谢老尚书的门生故旧们也好,若是不信邪,只管往赌一赌,就怕他们遭遇不起赌的成果。

姚氏也是没有耐心了。本来凭着两家多年的邻居情义,她也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僵的,曾经还想过要为谢家人另行安排一处住所。谁知道这谢家人给脸不要脸,硬是在宅子里多赖了小半年。传出往了,叫人认为承恩侯府连几个白身的官家子都奈何不了,今后他们还能在京城里混么?这一回她是彻底撕破脸了,反正谢家人看着也不是有出息的样子,又有诏书在前,无论是谁,都挑不出秦家的错来。她要是再手软,等到三叔秦柏回京,看到新侯府宅子还未收拾好,岂不是显得她太过无能?

兴许是由于秦仲海与姚氏这回的态度坚定了很多,谢家人终于知道怕了。固然他们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可谢老尚书的门生们却是知道好歹的。往日百般劝告,谢家人都不肯松口,但如今事情关系到他们的前途,自然不能再任由谢家人糊涂下往了。他们又是恫吓,又是冷脸,终于叫谢大爷夫妻知道自己的做法有多蠢。逝世赖在宅子里不肯走,并不会给他们的儿子带来好亲事,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