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百章 纠结(1/3)

秦含真是真没想到敏顺郡主最后会被许配给寿山伯府的世子余景明,余心兰的亲哥哥。

她只见过余景明几面,都是远远打了个照面,并不算懂得,但赵陌、秦简与余景明、唐涵他们来往颇多,因此秦含真也算是知道一些余景明的情况。最深进的印象,就是这位大少爷才貌双全,文采出众,又自视甚高,自尊心强,对自己的请求也高。往年他与秦简同科参加会试,都考得不太好。他立即就决定放弃,下科再考,宁可冒着落榜的风险,也要考一个好名次出来,今年果然便考中了一甲探花,如今也顺利通过了馆选,成为了庶吉士,进进翰林院学习,从今往后,便是文臣队伍里的正路官,日后甚至有可能登阁拜相,前途似锦。

秦简也是受他影响,才在往年放弃了殿试,用一年的时间埋头苦读,今年卷土重来,便考得了更好的成绩,顺顺利利进进二甲。往年会试时,他的学问基础确实还有些弱,要是没有放弃,就这么硬着头皮往参加了殿试,估计也就是个三甲的同进士,自不会有本日的风光。

余景明出身权贵,又是嫡子,独子,从小深受父母宠爱与重视。以他父亲寿山伯如今在朝廷上的地位,余景明将来确定是要追循着父亲的脚步,进朝为官,到处所上历练,然后调回中枢进六部,进内阁。寿山伯在士林中地位也不低,几乎可以说是唐老尚书之后的士林新领袖。余景明但凡是才学上比旁人略强一点儿,也会在文坛中有一番成绩。

这么一个前途无可限量的青年才俊,要是娶了公主,固然是匹配了,也男才女貌,但若他从此冠上了外戚的名头,还能不能达到本来应当达到的高度呢?

还好新君对外戚并不是十分限制,否则,皇室招余景明为驸马,便有断人前途的嫌疑了。

秦含真有点儿小猜忌:“唐老尚书为什么就偏偏挑中了寿山伯的世子呢?”这该不会跟他们乃前后两任士林领袖有关吧?唐老尚书不象是这样的人呀。不过也难说得很,毕竟已故太子妃唐氏就是唐老尚书的闺女。

赵陌听得笑了:“这应当不至于。一来唐老尚书人都要退下往了,没必要在这时候平白与寿山伯府结仇;二来余景明的才名放在那里,任谁都不会否定他的才干,但若论做官,他恐怕未必有寿山伯那样的禀赋,兴许做个单纯的大学问家,更合适他,也未可知;三来……既然新君不忌外戚,嫁女之后,只要不拦着余景明的仕途,寿山伯府自然也不会抱怨什么。而寿山伯如今正得势,若敏顺成了他的儿媳妇,日后在京中便也算是有了助力。无论新君日后立谁为后,纳谁为妃,将来的储君性格如何,总之不会苛待了敏顺就是。”

唐老尚书居心良苦。他知道自己马上就要退下往了,固然还有儿子在京中做礼部侍郎,但太子妃唐氏做的那些事,多少还是吓着了儿子媳妇们,唐家人私下里并不是没有牢骚的。唐老尚书不盼看他们迁怒到敏顺郡主身上,奈何自己要回老家,鞭长莫及,若有朝中权贵能给敏顺郡主供给庇护,那又不一样了。哪怕敏顺郡主在皇室之中失往了唯一无二的地位,不象从前那么受宠了,光是寿山伯儿媳的身份,轻易人就不敢欺负她。兴许唐老尚书的想法,有那么一点对皇室不信任的意味在。可他老人家关心外孙女的一片慈爱之心,就连太上皇与天子都没在意,旁人又能非议什么呢?

更何况,唐老尚书临退下往之前,还卖了新皇后一个好,只盼看新皇后能看在敏顺郡主只是位公主的份上,再念及唐家的示好,多多善待敏顺郡主。

秦含真听完,不由得叹道:“这样的外祖父也实在是难得了。做亲娘的反倒好象没这份周全与仔细呢。”

赵陌笑笑:“实在也是太过多虑了。唐老尚书为敏顺郡主想得太周到了,未免有小看了太上皇与皇上的意味在。不过两位尊上都无心计较,也乐得玉成唐老尚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