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48章 玉玺归汉(1/2)

徐晃终极敲定了远征军的人选,有骑兵二师、骑兵六师、骑兵八师、鲜卑仆参军、匈奴仆参军组成。

全军都是骑兵组成,这样非常便于机动,也符合中心军闪击战的请求。

同时吕布也将这一安排飞鸽传书给了法正,要他注意战局变更,把握机会。

这个时候就又一次凸显出来了古时候的通信不便,讯息传递过慢,时效性极差。

中心军已经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手段,飞鸽传书,却也无法做到两支间隔很远的部队相互协同,只能是互通信息,提前筹备,随机应变。

情报部送来消息,是关于曹操的最新情报,面对灾荒,曹操在荀彧和郭嘉的建议下,开置了大批屯田。

曹军的屯田也分成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民屯,就是由政府分给屯田的土地,应用自家的耕牛屯田的,收获之时,上缴给政府的是对半分,一半收获要上缴。

而应用官府的耕牛的,则需要将收获的六成上缴给官府。

军屯就更好懂得了,就是现役的军人直接种田,收获都交给部队。

屯田可以很好的解决曹操部队的军粮问题,没有了军粮的困扰,曹操又可以一心用在部队的练习之上。

一九五年十月,受到粮草问题困扰的袁术实在是无认为继,再也熬不下往了,便给袁绍写信,表现愿意将帝号和玉玺都回于袁绍。

他说汉室已经衰微日久,连传国玉玺都能落进袁氏之手,看来我们袁氏也是受到上天眷顾,奉天承运的,就应当一统天下。

当今的局面与战国末年的七雄之势没有两样,现在关东诸侯之中,袁绍最壮大,论身世和地位也是最高的。

袁术表现自己诚恳诚意地将这一切都送给袁绍,盼看袁绍能够更加振兴。

袁绍欣然接纳了袁术的投诚,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袁字。

于是袁术兴高采烈地北上投奔袁绍的宗子,被袁绍任命为兖州刺史的袁谭。

成果,没想到在半路上被刘备率军拦阻,不肯放他北上,甚至想要掠夺他的玉玺。

袁术只能憋屈的逃回了寿春,便又想往投奔自己的旧部陈兰、雷薄,遭到两位旧部的拒尽。

走投无路的袁术只能不断辗转在扬州境内,最后只有庐江太守刘勋愿意收留他。

惋惜意气消沉的袁术在往往庐江的半路上就呕血而亡,一代枭雄却只能如此哀剧结束。

袁术的兄弟袁胤只能带领残存的旧部护着袁术的灵柩和家小回附于刘勋。

一九六年三月,袁术逝世后,他的部下四分五裂,杨弘、张勋等人与孙策有旧,意欲渡江往投奔孙策,不料被庐江太守刘勋半路拦击,大部被俘。

孙策听取了周瑜的建议,用财宝和卑微的语气劝告刘勋出面吸收袁术留下的地盘,并且吹捧刘勋是如今的扬州的第一人。

刘勋得了很多利益,又被孙策的马屁拍的由由然,就真的认为自己是扬州的老大,真的出兵往吸收袁术留下的地盘。

孙策和周瑜等人在刘勋出兵之后,趁机带领雄师绕路奔袭了刘勋的老巢皖城,并且轻松地一战而下。

破城之后,俘获了刘勋的家小以及回附在此的袁术家人,只有袁术的兄弟袁胤孤身逃脱。

后来这个袁胤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地逃到了长安,将那颗玉玺献给了吕布,吕布自然是重重赏赐了袁胤。

不过在吕布同手下众臣开会商议这颗玉玺之时,像郑玄、卢植等人都猜忌此玉玺的真实性。

由于据说除了被西汉末代太后摔掉了一角之外,上面的文字也不应当仅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王莽篡汉之后,在玉玺之上又雕刻了“汉传新王莽”,而此玉玺并无这几个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