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722章 大沽口(2/4)

太子殿下,来了。

“臣等参见殿下。”

武襄左卫的马队在官道上停下,左右一分,已经奔驰了一天,但却依然精神抖擞的少年太子缓马走了出来。

不等看清太子的面容,众人就急忙跪了下去,几个高鼻深目的教官也跪倒。不过不同的是,他们是单膝,而非是双膝,其时大明虽然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但在欧洲诸国荷兰葡萄牙看来,大明依然是一个屹立不倒的庞然大物,且通过经商,每年能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大明的瓷器丝绸在欧洲都是抢手货,供不应求,因此就参见大明皇太子的礼节问题,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抗拒,面见大明皇太子的礼节,和他们面见本国国王完全一样。

“起~~”

朱慈烺身边的唐亮拂尘一甩,声音悠扬。

“谢殿下。”众人起身。

朱慈烺在马上一望,心知两个文官乃是兵部派在大沽口验收东印度公司战舰的官员,而紧邻两个文官而站,已经须发斑白、但腰杆依然笔挺,只是藏不住满脸沧桑的老将应该就是新任的天津水师副将陈兆兰了。

而陈兆兰身后,是水师各级将领,虽然崇祯四年,登州事变时,天津水师的主力战舰和水兵,都被孔有德裹挟,去往了辽东(途中,天津水师副将投海自尽),天津水师一夜就成了空壳,不过经过这十几年,在历任天津巡抚的努力下,天津水师多多少少恢复了一些兵力和战船,一眼看过去,将领还是有一些的。

在这其中,朱慈烺看到了施琅。

施琅带着从京营挑选出来的三百精兵,前天到达大沽口的,以为上三桅战船学习做准备。虽然只有短短两天,但这三百精兵表现出来的精气神,却已经令大沽口的水师将领们大为惊叹---想不到大明也有这样的精兵,比起他们麾下孱弱不堪的水兵,这三百精兵简直可以横扫,副将陈兆兰更是惊喜,有这三百人做中坚,加上东印度公司的战舰,天津水师未来战力可期。

一眼扫过水师众将,太子目光最后落到了那几个高鼻深目的红毛人的脸上。

在一众黄皮肤,黑眼睛的大明将士中,这几个人非常的显眼。

朱慈烺微微点一下头,翻身下马,从兵部文官,副将陈兆兰,施琅,一一慰问,最后来到几个红毛教官面前,简单的问了两句,几个红毛人都不通汉语,需要有翻译才能同他交流。

听完他们的自我介绍和资历,和东印度送来的资料基本相符,都是有相当经验和战绩的老水兵之后,朱慈烺微微点头。

几个红毛教官却都是惊讶,他们没有想到,大明皇太子居然这么年轻,还只是一个少年,但说话行事却是如此的稳重成熟,问的几个问题,都切到了水军的重点,比之大明一般水师两队对“三桅战船”的陌生,大明太子好像知道很多啊。

“汤神父说的没有错,明国王子是一个墨提斯啊。”

几个红毛教官小声嘀咕。

墨提斯,古希腊神话里的智慧之神。

虽然已经是夕阳,时间有点晚了,但朱慈烺执意要到港口看船,于是众人簇拥着他往港口而去。

大沽口是中国明、清海防要塞。位于天津东南50公里海河入海口处,西北距北京约170公里,东濒渤海,西邻海河平原,隔河与塘沽相望。“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有京津门户、海陆咽喉之称。大明永乐二年(1404)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在天津筑城设卫,于大沽海口筑墩设炮,防御海上的敌人,嘉靖朝世宗皇帝时,倭寇猖獗,朝廷遂在大沽口设立海防营,加强防御,其后辽东事起,天津作为京师的海上门户,一直为朝廷所重视。

作为一个穿越者,朱慈烺对大沽口最熟悉的,并不是明朝,而是清末的历史。1840之后的五十年间,大沽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