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章 塞北风月(2/4)

,平和云,朔,以致其西南,东南形成南下中原包抄幽州的钳形攻势,还有与后唐外事交往中的竞争和讨价还价。

还有就是耶律德光时期的中原政策。

在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从时间上看,契丹中原政策的实施大致经过了前后发展的三个阶段自天显二年至天显九年为第一阶段,天显九年至会同六年为第二阶段,会同七年至大同元年为第三阶段。

天显二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即位后屡屡南下,但遭到后唐反击,损失惨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以述律太后为首的草原本位主张的掣肘,另一方面由于后唐悍将王晏球,杜重威勇猛善战于是德光改变策略,“数遣使至中国,求归惕隐等,辞甚卑逊。”

该阶段,德光曾12次遣使中原,从通使内容看,契丹呈现劣势。

不过,通过对后唐的物质求索,契丹也获得不少利益。

这一时期,契丹成为中原的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南北方贸易额大幅增加的同时,互市范围也从云州,幽州进一步扩展到中原腹地汴梁。

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河东节度使石敬塘急于寻求外援以自存,他先后派使者出使契丹,表示“愿以雁门以北及幽州之地为戎王寿,仍约岁输帛三十万”,与此同时,耶律德光也说服述律太后,同意举兵助晋灭唐。

天福元年八月,契丹驻扎在云,应以北的几十万大军突入雁门关,迅速解除太原之围,石敬瑭即皇帝位。

这样,利用中原内部矛盾,耶律德光轻取幽云十六州,此后至天福八年以前,对后晋实施了“高座监督下的傀儡”统治。

到了会同七年,德光开始实施灭晋计划,灭晋前,他一方面加强与南唐的联系,另一方面利用汉将赵延寿欲称帝中国的野心,许诺他得中原后,立其为帝。

赵延寿“由是为契丹尽力,尽取中原之策”引,成为南下战略战术的主要谋划和实施者。

契丹兵至中渡寨,杜重威心怀异志,为促降,德光称“赵延寿威望索浅,恐不能帝中国,汝果降者,当以汝为之。”

于是,杜重威二十万晋军主力释甲投降。

同时,对南唐主李璩称“晋少主逆命背约,字贻废黜,吾主欲与南唐继先世之好,将册君为中原主,其实皆戏之耳。”

耶律德光一面推行远交近攻战略,一面又将隋,唐朝以来,中原政权曾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过的“以夷攻夷”,“以夷制夷”,“以夷治夷”的政策,反其道而行之,“以汉攻汉”,“以汉制汉”,“以汉治汉。”

大同元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法驾入汴。

二月初一,耶律德光建国号大辽,改元大同。

对征服后的中原,辽太宗充满了骄傲,乐观和自信,他表示“自今不修甲兵,不市战马,轻赋省役,天下太平矣。”

但现实并非如此,耶律德光很快陷入藩将倒戈与百姓揭竿抗击的浪潮之中,刘知远更是趁机在太原称帝,更有可能将深陷中原腹地的契丹军与草原拦腰切断,于是迫不得已之下,辽太宗决定北返草原,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对新占领区的统治方略。

随着辽太宗病死栾城,其一统天下的理想也最终成为泡影。

此后,辽世宗继续太宗时期的南下政策,扶植北汉,牵制打击后周。

但经过长期战争后的契丹辽朝,广泛存在厌战情绪,诸部叛附不定,辽世宗皇权不稳又醉心南下,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至于耶律瑕时期的中原政策的话,辽穆宗耶律璨统治时期,契丹对中原的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穆宗即位后,契丹辽朝中卵翼北汉以牵制后周,缓和与中原关系,保境睦邻的草原本位主张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将底线定在了幽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