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八章 原委始末(2/4)

),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出兵侵略朝鲜,中国海防吃紧,明廷即于次年下令禁海。

到了万历末年,明朝海防日益废弛,海道不靖,随着葡萄牙人,荷兰人的先后东来,横行海上,掠夺船货,明廷又出于海防安全考虑,再次禁海”。

如此算来,明廷自隆庆年间的开海禁,实际上前后不到五十年,东南沿海民间海上贸易的兴盛局面是昙花一现,就在明廷海禁政策的控制下和欧洲人东来的侵扰下,再次步入海外贸易的萧条境地。

明清易代之初,清廷为办铜需要,最初并不禁海,后来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才实行海禁,而且较明代更为严厉,顺治十二年(16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明古国,却在这段时间里与时代潮流相悖,采取了固守海岸。

某些时期甚至是禁止海外贸易的保守主要政策,其原因就是之前所说的中国封建王朝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这一政策是在先秦战国时期就已提出并形成了体系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秦汉以后,这一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信奉和推行,成为中国封建历史时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封建后期,尽管随着工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传统的轻商思想受到了挑战。

到明清时期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

但是以农立国,重农轻商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没有改变。

在传统的轻商思想下,商业是得不到大力提倡,更不能过分发展以致冲击本业的。

这种思想在中国封建时代已根深蒂固了,而这种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及政策主张与当时同时代其他西方国家的思想潮流是南辕北辙的。

地理大发现以后风靡西欧的主流经济思想的重商主义,各主要航海国家无不强调商品流通和贵金属的输入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

无不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去积极支持海外商业的发展。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殖民地贸易,荷兰人的“海上马车夫”时代以及英国人“日不落帝国”的建立,都是在重商主义思想和国家政策推动下实现的。

中国明清两代封建王朝在这样一个时代却仍在高唱“强本抑末”的老调。

当然不可能指望他们实行积极的海外贸易政策了。

此外就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

的确,传统的“华夷”观念也是导致明清时期实行保守主义的海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华夷”观念是以中国为中心看待周围世界和其他民族。

认为中华文明优于其他民族的一种政治文化心态。

视自己为世界中心,认为本土文明高于世界其他文明。

这种文化传统上的“华夷”观,扪闭了封建统治者对于海外世界的视野,妨碍了海权观念的形成,这种思想的长期演化也就造成了后来“天朝上国”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形成,并出现了与之相关联的一整套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方式和准则。

在这种传统的“华夷”观念中,“礼仪教化之邦”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

中华皇帝作为“天子”恭承天命统治天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华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外,则为“蛮夷”之地,其文明开化程度不能与天朝相提并论。

但是中华皇帝“德被四海”,向往教化的“蛮夷”愿与中国来往的,天朝从来都愿意接纳并与之建立起宗藩臣属关系。

中华皇帝向他们册封使其获得对他们那块土地的合法统治权,他们则要向中华皇帝进贡以示臣服,古代中国皇帝对世界政治秩序的最高理想——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