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64章 沈阳侯(2/4)

,也用不着这样当中反驳吧。

侯恂并没有估计陈于廷的目光,而是继续说道“臣以为,若是继续发兵与叛军交战,我大明将有倾覆之忧!”

“危言耸听!我大明疆域万里,岂会因为孔有德这个叛军,就有倾覆之忧?”工部侍郎唐世济反驳道。

右副都御使张捷也出言驳斥“我大明雄兵百万,叛军手上吃了点小亏,便不能再战?侯尚书,莫不是你为胆小怯战照的借口?”

唐世济和张捷都是温体仁的党羽,虽然有阉党的成分在,但在这件事情上,温体仁和陈于廷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

侯恂没有回答他们,而是扭头扫视一圈,缓缓问道“诸位可曾想过,为何孔有德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击败官军?”

侯恂如此激烈的反对再度用兵,主要是和他的出身有关,别看他现在是个户部尚书,管一下财政,但他可是正儿八经从军队爬上来的。

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后,侯恂便进入翰林院,但多次上疏论核饷练兵方略,左都御史邹元标很欣赏他,便提拔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后巡按贵州。

在贵州巡按任上,协助贵州巡抚朱燮元,镇压贵州水西土目安邦彦叛乱,因解贵阳之围的功劳,天启四年,调入京城担任兵部职方司郎中,然后被魏忠贤嫉恨而罢免。

崇祯元年在陈于廷的帮助下被重新启用,官复原职。

不到三个月,就升为兵部右侍郎,镇守昌平,密云等地,而昌平又是大明皇陵的所在地,而且还收下了一个大明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左良玉。

左良玉原本是山东临清人,后投身军伍,天启七年随军调入宁远,因功晋升为都司。

第二年因粮饷问题,宁远兵变爆发,宁远十三营的蜀、楚士卒,以张正朝、张思顺为首,歃血为盟,欲讨回欠发的四个月薪饷,他们攻入幕府,抓到前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弟弟,关宁巡抚毕自肃。

而左良玉身为客军将领,当时麾下也同样缺吃少穿,便大着胆子抢掠了一把,好让底下的士兵不至于闹事,到手之后才发现是运往锦州的饷银,然后就被追责,本来是要砍头的,但是让他的好友邱磊扛了下来,左良玉也就夺去军职。

后来回山东的时候遇到侯恂,被侯恂看中,不计较他的罪责,就收入帐下,同样给予他都司的待遇。

至于为啥侯恂愿意帮助左良玉,是侯恂慧眼识珠,觉得左良玉能打仗么?其实并不是,主要是左良玉长得好。

明朝中叶以后,龙阳之风甚炽,军中不携妇人,常以面目姣好的兵卒陪酒侍寝,左良玉生的一副好皮囊,侯恂刚好也好这口,于是左良玉,就成了他的好朋友。

崇祯三年,鞑子为祸京畿,当时节制天下勤王兵马的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让左良玉率军出征,跟随游击将军曹文诏支援玉田、丰润,与鞑子在洪桥、大堑山、遵化等地大战,战后晋升为昌平参将,继续留在侯恂帐下。

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昌平副将尤世威要驻守皇陵,没办法率军出征,推荐左良玉代他率兵前往,仍旧由侯恂带队,松山,杏山与鞑子交战后,颇有斩获,虽然没有解大凌河之围,但还是官升副将。

到了今年,流寇由山西进入河南,直逼怀庆,同时孔有德在山东起兵,昌平总兵陈洪范率军到天津卫,与其余各部十余万兵马一起出征,现在被围困在

而作为昌平副总兵的左良玉,则率领五千兵马,进入河南剿贼,先左良玉左良玉驻军泽州,扼守河南、山西间咽喉地段,还可以作为四周的援兵。

按照洪承畴的谋划,左良玉和曹文诏,暂时接受河南巡抚樊尚的节制,原计划是曹文诏率领的陕西兵马向东进攻,河南兵力向北,左良玉堵住泽州,洪承畴率领本部主力,从北部压过来,准备一鼓作气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