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7章 钱的问题(2/3)

。”

文彦博想了想,道:“此事重大,以后再议吧。除了用利息吸引民间存钱,你说的提高币值,又该怎么做?钱币由朝廷铸出来,花到民间去,币值本就已定了。”

杜中宵道:“相公,事情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发行钱引之前,民间毁钱铸器,可获数倍之利。说明那时的铜钱,实际上是被低估的。只是朝廷不许毁钱铸器,民间铜钱太多,致使贬值而已。可见铜钱的价值,实际是要更高一些。朝廷可以尽收天下铜钱,发行钱引,同时制铁钱为小额,发往民间使用。如果民间的铁钱多了,百姓使用方便,就可以推高铜钱币值,实际增加钱币数量。”

此话一出,一时间屋里议论纷纷,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用实物做货币,加上钱引,实际很难避免通货紧缩。发行的货币跟不上经济,难免钱荒。钱荒之后民间就储存货币,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官府铸钱亏本,民间尽量收藏,天下一直处在缺钱的环境下。大量发行铁钱,作为钱引的补充,适当抬高币值,实际上是部分虚发,一定程度减免钱荒。

这个年代,钱引的面额不可能太小,不然就会增加管理难度。用铁钱来做为小额钱币补充,适当控制其虚估值,使民间铸钱无利可图。两者合用,满足民间对货币的需求。

由于宋朝有铜禁,一方面贬低了货币的币值,另一个方面推高了铜的价格。随着储蓄所把大量铜钱收进来,同进大量发行铁币,可以慢慢放开铜禁,使铜钱的币值慢慢回到合理的区间。

由于现实条件,中国没有大金矿,也没有大银矿,这两种天然的货币,相对于中国庞大市场来说是不足的,只能够用铜做货币。实物货币可以储存,对于富人来说,没有银行的情况下,当然赚了钱之后就存起来是最好的。如此导致市场货币不足,朝廷大量铸币。通过政治手段,尽量降低铸币成本,使铜钱跟市场需要脱节,造成现在这个样子。

中国与欧洲的不同,是有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如何满足内部市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对外贸易并不重要。在外部没有发展起来之前,中国需要进口的货物不多,金银并不是必需之物。对外贸易,以买入各种奢侈品为主,对于国内经济并没有重大影响。

商业贸易本来是相互的,没有需求,卖出的愿望就不强烈。现在的情况,就是宋朝紧缺的外部货物不多,而可用于贸易的金银又少。

欧阳修道:“在未发行钱引之前,川蜀地区就用铁钱,其实许多弊端。若是发行钱引后,再大规模铸造铁钱,是不是不妥当?如果铸了出来,民间不用,那可就尴尬了。”

杜中宵道:“只要铸造精良,不易仿造,民间为什么会不用呢?实际上河东先铸造新的铁钱,民间甚是喜欢。这几年,又有几路开始铸铁钱。以后就跟钱引一样,统一由朝廷铸造,规格统一,只要铸出来的精良,民间还是喜欢用的。”

范镇道:“河东路铸的铁钱,据闻是外层包锡,并不便宜。外层包锡,用机器压制,这种办法民间可是难铸造。中丞所提,有其可行之处。”

度支使周湛道:“如此做,钱引与铁钱并行,收铜钱入储蓄所,倒并无不妥。只是以后度支司管不到钱引发行,许多用钱的地方,未必就有钱。”

杜中宵道:“这有何难?如果只是一时困难,借贷就是。储蓄所的钱,民间可贷,官府也可贷。”

周湛摇了摇头:“官府借贷,成何体统!”

其他人只是笑,没有人理周湛。官府借贷怎么了,就像以前没有借贷过一样。没发行钱引之前,三司年年都要向内库借贷,而且多是借了不还。

知谏院龚鼎臣沉吟道:“依杜中丞所说,以后天下就用统一的钱币了。好处自不待言,不过,天下都用一种钱,现在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